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前副局長、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David Acheson說,當孩子開始覺得東西好吃、好聞、好看,進而會喜愛吃飯,珍惜食物,原因在於食物所彰顯出的「美感」,這樣的美感是發掘了孩子的感官能力,透過五感來體驗食物的美好,進而有珍惜的觀念。

採訪·撰文=編輯部

飲食教育在國際上逐漸興起,在台灣也一步步成長中,但是如何做好飲食教育呢?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前副局長、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David Acheson表示,飲食教育(Food Education)在當今教育界和產業界是個重要的課題,在台灣已經有些成果收穫被看見。因此,更要從眼前的成果中吸收精華,進而推展到全台灣,甚至全球各地,才能真正地讓飲食教育落實完整。

食育必須從小學開始

David Acheson認為進行食育,也要確定食育的目標對象,David Acheson認為,正在讀小學的孩童是關鍵,在課程中就可以教育孩子如何透過飲食來攝取營養,以及吃什麼會得到何種營養素,同時,也能教導孩子如何避免浪費食物。David Acheson說,由於成人的飲食習慣已經固化,在心理學角度上的「行為改變」已經很難讓他們更改習慣,所以飲食教育必須從孩子著手,從小開始教育。

從觀念著手 用自己的方式來相信食物

而飲食教育可以教些什麼呢?David Acheson認為,可以教育食物中有哪些營養成分、認識各式各樣的食材,以及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世界各地都有太多食物浪費的情形出現,所以飲食教育會是一個大議題,如何平衡各地的糧食?如何讓人們能信任周遭的食物?人們究竟是看認證標章,還是信任周邊親友的話?還是要相信政府的說詞、或是媒體的報導?孩子究竟要聽老師的還是爸爸媽媽?David Acheson認為,由於每個人對於安全的感覺和定義都不同,因此會有不同的信任管道與自我取捨的模式;換言之,在信任之餘,更重要的是吃的要安全又安心,因此必須教導孩子培養觀念,進而有判斷力。

飲食教育講求順序 經濟與環境密不可分

「我最喜歡舉台灣為例!」David Acheson表示,相較於美國,台灣的校園很重視對於孩童的養成教育,而飲食教育的挑戰在於「如何建立基本常識與觀念」,家庭教育也很重要,但因為現代社會的父母親工作與外務繁忙,很多父母在餵飽孩子之餘,並沒有辦法也同時教導孩子正確觀念。David Acheson說,飲食教育講求優先順序,特別是要告訴孩子剩食跟經濟與環境相互影響,有些國家極缺糧食,而有些國家則因為吃的東西太多而浪費,讓孩子知道整體環境相互影響的狀況,讓他知道他眼前的食物,不是只是一盤食物而已。

兒時在英國長大的David Acheson回想,英國的文化是會在吃飯時告訴孩子,眼前的食物是從哪裡來的?這些食材是如何生產、耕作及採收的?但現在時空環境不同,對於食物的教法與觀念也跟過去有差異,跟當今的經濟現況與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

David Acheson舉例,假設今天一顆蕃茄賣50美元,你可能就不會浪費而會把它吃光,但是反觀現代社會,大家似乎都不在乎這些食材,因為經濟成長的關係,食材太便宜了,所以沒人覺得胡蘿蔔或馬鈴薯有多重要。也因為農業科技與國際貿易的進步,以前只在冬天能吃到草莓,現在可能一年四季都吃得到,所有東西都不稀奇了!重視食材這件事是要透過教育才能達到目標,要告訴孩子「吃多少買多少」,不要買多而造成浪費。

城市長大的孩子更要教育 觀念養成很重要

現在的孩子多半在大城市中長大,例如台北、紐約和巴黎這些大都會城市,雖然經濟繁榮而且生活便利,但沒有農場、也沒有動物,只有超級市場可以買到很多東西。David Acheson說,現在美國的學校開始會教孩子食物的來源,食物是如何包裝的、裝食材的容器有哪些,更重要的是,會教孩子眼前這些餐點的來源,包括如何耕作、如何養育這些動物、如何加工產出食品、有多少人力和花費多少金錢,才有現在眼前的這些美味。

David Acheson表示,這些都是都市孩童的自我挑戰,但欣慰的是,目前台灣很多學校都開始讓孩子學習種菜,並且會有校外教學的活動,參訪鄉村的農田以及牧場,讓孩子親眼看也親手做。

食物的「美感」也會影響吃的感受

對於如何引發孩子對於吃飯的興趣?David Acheson說,當孩子開始覺得東西好吃、好聞、好看,才會進而喜愛吃飯,珍惜食物,原因在於食物所彰顯出的「美感」,這樣的美感能發掘孩子的感官能力,透過五感來體驗食物的美好,進而有珍惜的觀念。

讓孩子反過來教導父母!

David Acheson認為,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必須開始思考如何可以影響整個世界對於飲食的觀念與習慣,他認為,台灣可以成為國際的領頭羊,因為很多成功的案例都在台灣發生。例如很多學校已經納入飲食教育,並且以身教代替言教,David Acheson說,他最希望的成果是,這些孩子在學校習得這些觀念後,回家可以進而改變他們的父母親,主動告訴爸媽,我中午在學校吃了什麼、我晚餐想要自己做自己想吃的,而這個食材是來自於哪裡。雖然這些動作的影響可能有限,而且是困難的,因為大人不想要改變長年的習慣,但孩子相互討論之下,可以影響同儕,同儕之間又能相互影響,這樣的效果其實也很足夠。

台灣可以成為國際食育的領頭羊!

簡言之,David Acheson認為台灣是非常有機會做好飲食教育的環境,因為有其地理環境與文化的獨特性,還有豐富的亞洲文化,有很多方式可以進行飲食教育,這些是其他國家無法做到的,例如美國,有自己的文化固定性,所以在某些環節上會有執行上的困難。因此,最根本的解方是要政府與社會對於飲食教育有共同一致的見解與實行方向,才能將飲食教育落實成功。至於飲食教育的未來會如何發展,David Acheson說,他無法確切的分析,但可以相信的是,台灣絕對有機會成為世界飲食教育中的佼佼者。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翻轉餐盤的人生學:讓孩子懂吃的5個know how
讓孩子不僅吃飽、吃好還要更懂吃! 校園午餐必須融入飲食教育!
要怎麼吸引孩子喜歡吃飯? 食器和食物擺放方式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