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美濃的先祖們因生活條件困窮及物質匱乏,他們自然創造出許多特殊的烹煮方法,如一菜多吃、一煮多吃、剩菜利用、一物多煮等。
撰文= 邱國源(高雄市美濃文化產業協會總幹事)
美濃的先祖們因生活條件困窮及物質匱乏,他們自然創造出許多特殊的烹煮方法,如一菜多吃、一煮多吃、剩菜利用、一物多煮等。客家媽媽們勤儉持家,就像慧心巧手的菩薩,會利用樹豆、竹筍、花生煲湯;用豬頭骨、豬頭皮、豬腳變出湯與肉分別的吃法。
每年蘿蔔、鹹菜、白菜、油菜盛產之際,客家媽媽們會習慣性多灑種子,在幼苗成長期,利用疏株檢苗法,把幼嫩的菜苗拔回來先嘗鮮。最令人難忘的是用封肉閹雞湯汁加鹹菜、筍乾、木耳、花生、鳳梨、芹菜、蒜苗等烹煮的「雜菜」了。
齋戒菜與鹽生菜
美濃農家菜的「素」與「生」,常表現於農民吃「太陽齋」(早齋);美濃媽媽們修佛行善,都先學習每天早上與初一、十五吃太陽齋,舉凡祭祀活動前1至3天,就會自動齋戒;每回有建醮大活動的7至10天內,所有居民要茹素吃齋,遵循祭典的大事,所以美濃地區以天然食材做的素食料理也特別多,像是花生豆腐、錢筒菜、菜丸、豆萁(豆皮)、薑汁青菜和鹽生菜。
美濃鹽生菜,是指不經過火及煮的菜餚,也就是生涼拌菜,如豆腐、鳳梨、蘿蔔、鹹菜、青瓜、大黃瓜、大頭菜、菜心、木瓜、高麗菜心等。家家戶戶平常都備有許多醃製菜,其實與農民媽媽們吃太陽齋或與祭祀齋戒有關。
美濃傳統農家菜的「雜」
美濃喜歡吃「雜」,意思是喜歡吃牲畜或家禽的內臟。以我本人見聞的經驗,有牛舌、牛羊肝、牛羊豬的睾丸、牛腸肺、羊、牛腰、羊及牛的毛肚,當然包括豬的所有內臟,如豬心、粉腸、肥腸、豬氣管、牙齦肉與豬頭皮,以及家禽內臟;甚至於前幾年,我還在台中縣東勢鎮買到山豬醢(肉醬)。
美濃吉東地區粄仔雄的割魚生店裡,老闆彭永雄最珍貴的名菜,除了生魚片外,就是炒鯇魚腸子;那味道讓許多人一生懷念。四、五十年前,美都戲院前面,王金清經營的牛腸肺店中,快燙「牛胘江」是最好吃、卻又是最少的、價錢最貴的牛雜。而在廣州市及香港,牛雜也是一種流行小吃。
傳統美濃菜靈魂:美濃豬與豬油
美濃傳統農家菜的靈魂是,美濃本地豬的豬肉及豬油。美濃人依山傍水而居,很會利用居住環境空間來飼養雞、鴨、鵝、火雞,也一定會搭建一個豬欄來飼養豬隻,並建一個堆肥舍。
美濃豬,是美濃人財富的一種代表,也是美食靈魂代表,更是創造傳統農家菜的主幹。三獻禮中,全豬是祭祀禮儀中必備供品,代表一場重要祭典。美濃豬的豬油濃香,是美濃農家菜的基本,也是客家菜「油、香、鹹」特性之一。美濃豬豬油的味道香潤,會讓人舌尖上的味蕾跳動。
窮人莫斷豬,雞鴨都愛顧
美濃莊民依傍著美濃溪、埤、塘、湖、潭、溝等特殊環境,逐圳、溝引水而居,是生活及維繫生命的特色。加上早期雞隻不易飼養,養鴨、養鵝的人家比例甚高,所以餐桌常出現的蛋類菜餚均與鴨蛋有關;美濃許多人小時候是吃徒鴨蛋、徒雞蛋、徒鵝蛋,加韭菜、青蔥、七層塔的煎蛋長大的。
「徒」是客語,指的是雞蛋、鴨蛋、鵝蛋等經家禽孵化失敗後,變成很臭的壞蛋,阿嬤們就將這些壞蛋混搭韭菜、青蔥、七層塔而煎之。以前的農民都有吃這種壞蛋長大的經驗。
客家菜有「無雞不成宴」、「無雞不清,無肉不鮮,無鴨不香,無肘不濃」的特色。美濃人敬天祭祖、拜神與伯公,都用三牲或五牲供品來呈現他們的虔誠與敬意。用「雞」當牲禮中的主體,因「雞」與「吉」之音相通,也有忠誠、勤奮、報喜之意。所以美濃人在婚喪喜慶、神明聖誕的宴席上,第一道上的菜一定是「雞」的菜餚。因為「雞」是五德之禽,代表大吉大利。
以前美濃的本土雞種叫「石僆雞」,雞隻的體型很小,長不大;如果拿來當祭祀供品,會讓人譏笑。過年、掃墓、二月戲請客、或為了娶媳婦、做生日完神,都需要用到一整隻的「雄雞」,美濃人會想辦法養幾隻雄雞(大公雞);也會叫閹雞者來閹幾隻雞,使之成為「大閹雞」。祭祖、祭土地公、祭神明時,把經過十個月飼養的大雄雞與大閹雞中,最肥大的雞做成祭祀供品,呈供於神桌或祭壇上,引起大家的注視及讚揚。當家的老祖母感到自豪跟榮耀的表情,全都顯露在自信的臉上。祭祀過後,再做成閹雞或雄雞系列的美濃名菜,像是客家封雞,來宴請親朋好友。雖然,美濃老媽媽們沒忘記這道特有名菜,但總沒有流行在餐廳及外燴宴席上,確實是一件憾事。
不管是大雄雞或大閹雞,都是美濃人最善於發揮的好食材;像是閹雞鹹菜湯、封雄雞(閹雞)、白斬雞、芹菜雞肉絲,這些都是美濃農家常民年節的好佳餚。難怪有人說:「美食藏在常民百姓家。」
早年美濃竹頭背的地方名人黃芳未先生,一則為父親生日祝壽,一則宣佈參選縣議員,席宴由我大哥范德喜操辦,宴請所有親朋好友的席宴上,出現一道美濃名菜「白斬閹雞」,是經數十年,此道名菜無第二次再出現於喜宴上了。
延伸閱讀
▶江浙料理如何借助一絲甜味瞞天過海
▶庶民美食龍鳳腿與雞捲的外皮是什麼材料?
▶龍珠是嘴巴?五更腸旺是幾更?各種熱炒冷知識讓你一次透心涼
內容來源=《尋找阿嬤的味緒:美濃客家飲食文化與生活智慧》,原篇名《客家飲食文化的形成與特色》,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