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目前尚無法得知茶樹最初種植的時間和地區,在過去突厥斯坦人咀嚼茶葉是為了「減緩食物短缺時長途跋涉的疲憊」,此外最早在叢林裡落腳的人或許也發現,以茶葉摩擦傷口,或拿磨碎的茶葉敷在傷口上包紮起來能加速癒合。

撰文=艾倫.麥法蘭(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榮譽教授、英國科學院與英國皇家歷史學會院士)

「這種植物成名的歷程恰如真相;雖然對有勇氣嘗試的人來說非常順口,但一開始會受到大眾懷疑。剛引進時遭受抵抗、名氣傳開後被人濫用,最後終於成功,從宮殿到村落都為它喝采。唯有不懈的精神才能歷經長久時光,顯露其美好本質。」—英國作家艾薩克・迪斯雷利(Issac D’Israeli,1766~1848)

早年人類學猴子「咀嚼茶葉」?被視為有舒緩、放鬆療效

沒有人知道茶樹最初種植的時間和地區,也不確定它的來源,甚至無法斷定它是在什麼時期、被哪些人訓化的。我們只知道茶樹在喜瑪拉雅山脈東部叢林中的某處,以令人訝異的速度演化成現今的樣貌。群山聳立在熱帶低地上,氣溫和微氣候差異極大,再加上季風撞上山脈時帶來全球首屈一指的降雨量,使得這個區域擁有全世界最豐富的植被種類。

茶樹的葉子,一開始有可能被猴子與其他該地原生哺乳類動物拿來咀嚼。智人(Homo sapiens)的活動範圍大約在16萬年前,拓展到有茶樹生長的那個區域。或許是看著猴子有樣學樣,早期居民開始咀嚼茶葉,發現它能激勵身心、放鬆精神,幫助他們完成粗重工作、翻山越嶺,以及穿梭在叢林間。確實,至今還有人為了這個目的咀嚼茶葉。瑟琳娜・哈迪(Serena Hardy)曾於《茶之書》(The Tea Book)提到,突厥斯坦人咀嚼茶葉是為了「減緩食物短缺時長途跋涉的疲憊」。最早在叢林裡落腳的人或許也發現,以茶葉摩擦傷口,或拿磨碎的茶葉敷在傷口上包紮起來能加速癒合。

近年紀錄指出,緬甸的那加族、撢族(Shan)、克欽族(Kachin)以及鄰近山區的原住民,也會把茶葉當傷藥用。茶葉具備提神與療傷的功效,使得會咀嚼茶葉的人類和猴子擁有競爭優勢。數千年來,茶樹與哺乳類分布的區域雷同,或許是因為哺乳類透過食用、使用茶葉,在無意識間助長了茶樹的擴散。

從部分亞洲地區原住民窺見茶葉用途多樣性 緬甸醃茶料理似「茶葉沙拉」

我們對茶有個既定概念:用熱水沖泡茶葉的產物。然而,把葉子丟進滾水並不是很直覺的作法,也絕不是猴子和其他最早食用茶葉的哺乳類動物做得到的事,更別說讓人類效法了。因此,與茶葉有關的最早紀錄,自然多半是描述泰國北部、緬甸、阿薩姆和中國西南部等地區的森林居民會嚼食茶葉,而非喝茶。緬甸、泰國北部與雲南的原住民,至今仍然會將野生茶葉蒸燻發酵後製成茶磚,直接咀嚼。從早期探險家針對那些區域居民的習俗描述中,我們可以窺見茶葉用途的多樣性。「暹羅(即泰國)北部的撢族將稱為miang的野茶樹葉或蒸或煮,用模子壓成球狀,搭配鹽巴、油、大蒜、豬油、魚乾食用—此習俗由他們的後代承繼。」

1835年,某位作家描述緬甸邊界的景頗族(Singpho)和康提族(Kamttee)飲用野茶葉沖泡的飲料,作法是「把葉片剁碎、挑掉葉梗和纖維,再用滾水燙過、壓成球狀曬乾備用」。這些習俗延續至今,成為緬甸的醃茶料理(letpet),算是一種茶葉沙拉。「當地人民長久以來會將叢林裡採集到的茶葉煮沸揉成團,拿紙張包裹或塞進竹筒裡,在地下倉庫發酵幾個月。最後挖出成品,當成婚宴和各種慶典上的豪華佳餚。」

熱水沖泡茶葉傳入中國、圖博和蒙古 隨交易活動滲入中國文明

接著有人發現茶葉能用熱水沖泡—相傳有片茶葉碰巧落入熱水中—茶被當成飲料的比例越來越高,這股熱潮流遍中國、傳入圖博和蒙古,往中亞蔓延。然而,當茶葉來到高緯度地區時,它的調製方法就更接近食物一點—與糖和犛牛奶製成的酥油混合成濃稠茶湯,或加入其他食材中使用,類似喜瑪拉雅山脈東部原住民最初的作法。
數千年前,喜瑪拉雅山脈東部和中國西南方居民,開始拿這個充滿魅力的樹葉與鄰近山區部落交易。而後,茶葉漸漸延伸到有大量文明聚落的中國內陸。

內容來源:《綠金.茶葉文明史》,積木文化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隨身瓶也可以泡出好茶?掌握「含葉茶法」沖出理想中的攜帶型好茶!
▶五感體驗行銷也能數位化!看日本「伊藤園」怎麼用ZOOM推廣飲茶的儀式感?
▶茶葉曾可拿來物易物?歷史悠久的茶磚貨幣 營養與經濟價值兼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