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日本境內大約於1700年開始出現咖啡,但1900年代早期才算真正養成咖啡消費習慣。除了喫茶店文化養成,代表日本的こだわり(kodawari,講究)哲學,也是推動日本精品咖啡的關鍵之一。

撰文=藍妮・金士頓(食品研究和教育碩士、電影和電視學士,擁有咖啡師和糕點師資格)

1888年,日本第一間喫茶店(kissaten,傳統咖啡館)於東京開幕。在接下來的1世紀中,喫茶店致力於精品咖啡沖煮精神,讓日本贏得優質咖啡的國際聲譽。

當咖啡在大約1700年來到日本之時,並沒有立即融入當地人的口味。在咖啡開始受到總部位於長崎的荷蘭商人與貿易商的喜愛後,才逐漸在日本社會有了一席之地,最初,日本人主要因為咖啡的療效或異國新鮮感而嘗試。出生於1749年且受人尊崇的詩人大田南畝(Ōta Nanpo)便說過相當知名的一句話:「某次在紅髮人(荷蘭人)的船上,有人推薦我Kauhii(咖啡)。這些豆子烘焙得深黑且強烈,但有加一點糖。咖啡散發著焦燒的氣味,我真的是無法忍受它的味道。」

日本鄉村1860年代便有飲用咖啡習慣 以球狀咖啡粉沖泡即溶咖啡

美國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的人類學教授瑪莉.懷特(Merry White), 曾在她的著作《日本的咖啡日常》(Coffee Life in Japan)詳細描述,1860年代後的明治時期(1868∼1912),喝咖啡的習慣已經延伸到了鄉村,當地有種稱為koohiito的產品,這是一種粗製即溶咖啡,混合了咖啡粉與糖的小球(有時也會當做小朋友的零嘴),可以直接丟進熱水,泡開即可享用。

1900年代西方文化滲透日本 喫茶店晨間套餐附咖啡

咖啡的消費習慣到了1900年代早期才算真正養成。此時正是人稱日本爵士歲月的大正時代(1912∼1926)。在明治時代之前,西方文化在日本變成一股風潮,但是名為大正民主的自由運動,進一步將西方文化轉化為一股新的日本現代美學。在此時代,喫茶店(kissaten,傳統咖啡館)開始四處開張,モーニングセット(mōningusetto,晨間套餐)也逐漸流行,這是一種西式的簡易早餐,附有茶或咖啡、厚切吐司(有時會附上紅豆泥,尤其是在名古屋一帶)、蛋,可能也會有水果、沙拉與魚。

喫茶店文化孕育出不同咖啡專業 追求品質的精品咖啡逐漸成形

各式各樣風格的喫茶店一一竄出,有些主打餘興節目、音樂、提供酒飲,或甚至如同經營情色場所,但也有純粹專注於咖啡製作的藝術。當地對於各種咖啡沖煮方式的著迷,進而孕生出形形色色專精於特定沖煮法、獨家配方豆等等主軸的喫茶店。

懷特等人也表示,代表日本的こだわり(kodawari,講究)哲學,正是喫茶店文化的關鍵之一。こだわり意味著追求完美、專注於細節、精準與高品質等,我們所熟知的日本人特點。如此的哲學也應用於咖啡領域的各層面,從製作創新的咖啡設備,到選擇コーヒー豆(kōhī mame,咖啡豆),再到沖煮方式等等。專注於品質的精品咖啡運動逐漸成形,而今日的日本正是全世界公認的先驅。

今日的日本是世界公認的精品咖啡先驅。(圖片來源:積木文化提供)

日式咖啡沖煮法在境外也受歡迎 日本巴西兩國聯繫成產業發展關鍵

現今,手沖、虹吸與冰滴等日式咖啡沖煮法,在日本境外的精品咖啡館也都相當受歡迎。懷特也寫到,日本人最初認為義式濃縮咖啡過於機械化而缺乏手工感,但如今,日本的義式濃縮咖啡也有了獨有的こだわり。

日本與巴西早期的聯繫,便是兩個國家咖啡產業後續發展的關鍵。20世紀初期,日本人口過剩的問題導致了就業機會缺乏與隨之而來的貧困,尤其是鄉村地區的農人。此時的日本當局試著積極解決此問題,而巴西在1888年廢除奴役制度後(請見第146頁),咖啡農地急需勞工,雙方政府因此達成了協議。在接下來短短數10年之間,24萬的日本人移居巴西,其中許多人開始進入咖啡墾殖園工作。

來到巴西之後,日本移民開始面對困苦的生活條件,受到的對待幾乎如同原先非洲人遭受的奴役。然而,許多日本移民仍舊想盡辦法脫離原本簽下的合約,最終更在此處安頓下來,並擁有屬於自己的咖啡農地。到了1932年,巴西當地屬於日本裔的咖啡農地便種有約6000萬棵咖啡樹。巴西反倒培育了日本打進咖啡豆出口市場的實力,並且在各式協議之下,免費供應日本大量咖啡豆。因此,咖啡以破竹之勢在日本全境迅速擴展,而咖啡館更是四處興起。這項協議計畫可謂十足成功,日本如今已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咖啡市場之一,而日本當地進口量最大的咖啡豆產地仍舊是巴西。

二戰之後咖啡豆稀缺 烘培黃豆製成的大豆咖啡成替代品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的破壞,日本當地的咖啡進口與消費在1940與1950年代大幅下降。在咖啡豆稀缺的情況之下,市面出現一種不錯的替代品,由烘焙黃豆製成的大豆珈琲(daizu kōhī),至少從1920年代就有人如此飲用。雖然大豆珈琲已經大大失寵,但現在許多具匠人精神的日本生產商,正推出優質烘焙黃豆,試著讓這道一度掀起風潮的飲品再次流行。

1969年罐裝咖啡誕生 「咖啡、牛奶、糖」一罐混合隨時暢飲

1960年代咖啡恢復進口之後,日本咖啡文化隨即指數性發展。1969年,一間日本公司首創了缶コーヒー(kan kōhī,罐裝咖啡),能夠隨時隨地享受一罐咖啡的特性,讓這類飲品迅速走紅。預先混合了咖啡、牛奶與糖的即飲罐裝咖啡就是十分流行的類型。

「炭燒咖啡」、「冰滴咖啡」、「法蘭絨滴濾」各有風味

另外,炭焼きコーヒー(sumiyaki kōhī,炭燒咖啡)是一種1900年代初期就已經出現的傳統烘豆法。咖啡生豆會以燃燒木炭提供的熱源烘焙,因此能帶來一股特殊的風味。

而日本的冰滴咖啡(cold-brew coffee)也發展出享譽國際的聲望,尤其是在拓展至海外的京都風格咖啡。不像一般標準浸泡式的冷萃咖啡(cold brew)是將咖啡粉浸泡在冰水中數小時,這款飲品要以京都式的冰滴架製作,冰水是一次一滴緩慢滴落於咖啡粉上,進行極度緩慢的萃取。

京都式冰滴沖煮器叫做ダッチ コーヒー(datchi kōhī,荷蘭咖啡),許多人宣稱冰滴咖啡是荷蘭人在1600年代首度發明,為了讓漫長的航海旅程有可以長時間儲存的咖啡,不過今日可見的壯觀玻璃冰滴架是由日本所發明。這類玻璃冰滴架不僅日本全國皆有使用,在全球精品咖啡館也大多能看到。

另一種日式滴濾沖煮法則是ネルドリップ(neru dorippu,法蘭絨滴濾),但是使用熱水,並以法蘭絨濾布進行濾沖。雖然法蘭絨滴濾的來源不明,但巴西的傳統咖啡飲品cafézinho也是用類似的濾布沖煮。不過,自從1960年代,日本就很流行手沖咖啡,所以濾紙遠比濾布更為流行。手沖咖啡確實須花點時間等待,但如此的景象與體驗也是日式咖啡不可或缺的關鍵之一。

手沖咖啡須花時間等待,此為體驗日式咖啡的特點之一。(圖片來源:積木文化提供)

日本咖啡沖煮設備具全球領導地位 V60濾杯成手沖咖啡代名詞

在咖啡沖煮設備方面,日本具備品質與創新的引領地位。單單是日本的Hario與Kalita兩個設備品牌,就在全球國際各咖啡師之間享有盛譽。1921年,Hario品牌在東京成立,從事耐熱玻璃製造商,而他們踏入咖啡世界則是1948年推出的虹吸壺(一種德國發明的沖煮法)。此品牌隨後也將1930年代由德國品牌Melitta發明的錐形濾杯進行修改,也就是如今幾乎無處不在的錐形V60濾杯。V60濾杯杯壁的完美60度改變了水流方式,並延長了水分與咖啡粉的接觸時間。今日,在全球許多咖啡品飲家心中,V60濾杯已經如同手沖咖啡的代名詞。

內容來源: 《尋味‧世界咖啡──跟著咖啡豆的流轉傳播,認識在地沖煮配方與品飲日常,探索全球咖啡文化風景》,積木文化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羅布斯塔咖啡豆最大生產國!為什麼越南咖啡會加煉乳?
喝咖啡、威士忌也要「挑日子」?氣候或氣壓都可能影響品飲標準
咖啡豆的賞味期限怎麼算?打破咖啡豆「越放越香」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