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周志輝
撰文=蕭琮容
攝影=許博翔
台灣民眾在討論飲食安全問題時,包含了很高的道德要求。身為研究加工食品產業技術的研究 者,經常有機會對一般民眾演講,但是,從講座民眾的反應中深刻覺得,就算如實地轉述知識解答,提問者可能心中已有定見和立場,只是透過發言尋找想要的答案,而許多先入為主的飲食觀念,也往往成為釐清食安問題的盲點。
從食品工業的發展軌跡來看,台灣二次戰後經歷由農業轉行到工商業社會的過程,很多民眾對 於農產的生長、本地產品、進口的食物、食品業的發展都記憶猶新,甚至許多人都有參與農業逐漸演進到食品加工業的共同經驗,因此對於食安議題格外關注。
我是香港人,香港人很愛美食,不過,遇到食安問題卻沒有台灣人的恐慌和焦慮。因為香港基 本上沒有農業和工業,有少數的食品工廠,分布在很邊緣地區,比如元朗、大埔,那邊有些本地醬油、蠔油工廠,多數的食品食物都仰賴進口。
先天產業上的匱乏,讓香港人對於飲食安全的 關注比較落在環境衛生:餐飲環境乾不乾淨、餐廳冷凍設備是否正常運作、吃飲茶時蒸籠打開會不會藏隻老鼠蟑螂等,是更需要切身關心的事情。香港有很嚴格的衛生稽核官員,會不定期、 或民眾舉報後,稽查店家,他們具有執法的權力,可以當場開罰。
從乾貨思考保存期限
我對中藥草很有興趣,博士畢業後也曾在中醫學院工作,從食品科學的知識訓練讓我在面對美 食時,在意吃進去肚子裡食物的安全性,更甚於食物的療效。例如,港粵潮汕一帶的乾貨很有名,很多香港人喜歡吃燕窩乾參、一頭鮑、兩頭鮑、魚翅等,因為這些食物含有豐富膠原蛋白, 但是對我來說,膠原蛋白的來源有很多種,未必只有昂貴的魚翅才有,如果要吃魚翅,我比較在意魚翅有沒有重金屬殘留。
我對中草藥很有興趣,從食品安全去探究中草藥的療效,就會發現現代食品管理強調的觀念, 在傳統飲食習慣裡是不存在的,例如「保存期限」,華人愛喝的普洱茶、老茶,甚至有些老人參放在米缸中用白米養著,這類食品的價格和效力是與日俱增,人們在意的是存放狀態的好壞,並且有一套傳統的知識告訴他們吃這樣放很久的東西對身體很好,不會在意保存期限。西方飲食裡的威士忌,也是愈陳愈香。
從食品科學角度來看,上述的「老食物」處於低水活性、乾燥等適合保存的環境時,就能夠存放很久。所以,有些餅乾、乾燥米麵之類的東西,過個期限一兩天我自己可能還是會拿來吃掉,因為我知道這些食品含有添加物來增加保存期限,當然一定會先判斷外觀狀態是否還是完好,才會敢吃,如果因此拉肚子也要自己負責。
法律規定的保存期限和真實食品可食、以及食品營養價值三者,並非是能夠完全畫上等號的,不過這些規定中有些道理是共通的,例如,食品做好放越久,氧化的程度越高,營養的成分就會降低。
自製香腸的啟示
現代人在飲食消費上,要明白的是,我們可以在各種型態和飲食價值之間,做出符合自己需要的選擇。了解愈多正確的食品科學知識,能夠幫助我們做出更安全的選擇。
有一次,台灣學生熱情地邀請我去家裡吃飯, 學生家長煮了一桌菜,指著中間一盤說是自家灌的無添加香腸,務必試試。但我卻一口都沒嚐。 為什麼?因為食品添加物亞硝酸鹽是要拿來抑制肉毒桿菌的,一點點的亞硝酸鹽和肉毒桿菌中毒的風險讓我選擇,我會選亞硝酸鹽。
同樣的例子,還有前幾年油品風暴後,很多人開始自己榨油,或是購買標榜手工製油。新鮮榨油的確品質好,但是如果保存環境不佳,會擔心產生有毒性的黃麴毒素,我就不會貿然嘗試。
現代人聽到食品添加物,就像聽到洪水猛獸。 但是不要忘了食品科學的存在,是為了保護、避免人們暴露在微生物與食物質變的風險之中。
解開油與醬的食安盲點
我在德州農工大學的學位研究,就是做棉籽油的純化研究。棉籽油在美國已有超過百年的食用歷史,是美國主要的食用油之一。
剛從棉籽中提取出來的粗原油,無法直接食用,裡頭更含有棉籽酚和許多雜質。根據2008年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的資料,70公斤成年人每天口服約7毫克的棉籽酚會抑制精子的生成。
因此棉籽油要變成貨架上金黃透明的食用油前,必須經過精煉處理。經過脫毒處理萃取的棉籽油,必須仔細去除有機殘留物,這樣的技術,對於人類來說是很重要的發明提昇取油的效率,不然在很多相對沒有優良榨油原料的地方,就難以製造出足夠產量的油脂。
因此我自己在食用油品上,只要是符合國家衛生規定、檢驗合格,那它就是值得使用的好油。一般消費者應該留心的,是油品的保存方式,氧化、有油耗味出現時,代表變質。最近議論紛紛的品牌醬油引用他廠生醬汁事件,站在法規的角度,並不影響食品安全。但是他的製程不符合他的廣告所敘述,消費者在感受上會不佳。
Tips
1.認識合法添加物及其用途。
2.信賴專業機構的把關,不要自己嚇自己。
3.油品保存請注意有無油耗現象的產生。
4.均衡飲食不是只有生機飲食可以達到,日常生活中,注意各類食物攝取亦可。
5.現代食品的兩難在於添加物劑量以及微生物發生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