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科學家以廢棄蟹殼作為原料,以化學處理和添加乙酸水溶液,使甲殼素最終可以合成膠狀薄膜可當作電解質儲存能量。或是在無氧環境下加熱到700℃持續2小時,洗淨乾燥後取得「蟹碳」再將其與硫化鐵或硫化錫混合,轉化為鈉離子電池的正極。
撰文=蘇柔瑋
隨著全球推動再生能源與電動車浪潮,對於電池的需求逐年飆升,然而傳統電池中經常使用的鋰離子,需要數百、數千年才能被分解,也因地球上能開採的鋰金屬有限,一些研究人員開始轉而研發環境友善的電池技術——材料取自人們餐桌上享用完的剩餘螃蟹腿和龍蝦尾,這些被視為廢棄的堅硬外殼,在科學家眼裡可說是如獲至寶。
甲殼類動物為何能變成鋅電池?
美國馬里蘭大學的研究中,開發出利用蟹殼做出可儲存能量的鋅電池。甲殼類動物具有含甲殼素(又名幾丁質)細胞組成的外骨骼,為一種使外殼變硬且耐磨的多醣類物質。透過化學處理和添加乙酸水溶液,甲殼素最終可以合成膠狀薄膜,並用作電池的電解質儲存能量。
鋅電解質效能高有望儲存風能和太陽能
基於鋅在自然界含量比鋰更豐富,且多用於製造廉價且安全電池的金屬,研究團隊將這種甲殼素電解質與鋅結合在一起,成功創造出可再生電池。在1000次電池循環(約400小時)後,其能量效率仍達到99.7%,意味著在快速充放電的情況下,不會明顯影響性能,也表明能儲存大規模風能和太陽能。
5個月可能在土壤中分解 留下可回收的鋅
馬里蘭大學材料創新中心主任兼該研究論文作者Lianbing Hu表示,「電池在高電流密度下運行並不容易。這次的展示顯現研究中以甲殼素作為基礎材料的優點。」
除此之外,這些電池不易燃燒,因為其中3分之2由甲殼素組成的部分,只需要5個月就可以在土壤中經由微生物分解,留下可回收利用的鋅。
蟹碳擁有高導電性,與硫化鐵或硫化錫混合可轉化為鈉離子電池的正極
同樣以螃蟹作為實驗材料,刊登在《ACS Omega》的一項研究中,將廢棄蟹殼在無氧環境下加熱到700℃持續2小時,洗淨乾燥後取得「蟹碳」(crab carbon),為一種純淨的硬碳來源,再將其與硫化鐵或硫化錫混合,轉化為鈉離子電池的正極。
由於蟹碳的多孔纖維結構特性能提供較大的表面積,增強材質的導電性,並能有效運輸離子,經實驗測試,這款電池至少可進行200次的充放電循環。研究人員表示,這項進展提供一條回收廢物再利用的途徑,並能助開發可再生電池技術一臂之力。
《Gardians》:科學家們長期以來研究螃蟹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如生物醫學工程的傷口敷料和抗炎治療,現在用於電機工程。
《Innovation News》:由於鋰離子電池存在金屬供應的不確定性,從而導致價格不可預測,而鈉的含量豐富性將確保價格的穩定性。
《Sigma Earth》:人類每年消耗1萬噸螃蟹,就會產生5萬噸蟹殼廢物,作為再生電池材料,是具成本效益的垃圾掩埋替代方案。
【本文獲數位時代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螃蟹吃完別亂丟!科學家撿廢棄「蟹殼」當寶,打造新一代再生電池新星】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FOGO是什麼?澳洲加速解決食物垃圾 變身肥料締造永續循環
▶氣候暖化致2022年萬里蟹捕獲量減少! 除了產量 消費者更重視「重金屬問題」
▶用「蝦殼保鮮膜」取代塑膠?英國超市Waitrose再創環保新絕招
▶海廢商品正夯!愛迪達、P&G都在做,大公司現在的產品用回收垃圾製造
▶微軟把海洋垃圾做成滑鼠,每個能消耗半個寶特瓶!有哪些特色?
▶海鳥誤食不會死、寄居蟹也能住!台灣學生發明可分解瓶蓋奪韓國大賽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