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宋朝使用口感並不醇厚、香氣並不濃烈的早春茶芽來加工清甜適口的高級貢茶,不過此款茶使用剛剛萌發的茶芽,茶葉太嫩,產量太低,成本太高,做出來的成品茶過於昂貴,茶香也不突出。

撰文=李開周(《南方都市報》專欄作家)

現代茶有很多分類方式。

如果按採摘季節來分類,有春茶、夏茶、秋茶還有冬茶。

如果按茶葉採摘時的生長型態分類,又可以分成茶葉和芽茶:用已經舒展開的茶葉做的茶為「葉茶」,用尚未舒展開的茶葉做的茶叫「芽茶」。

從現有文獻來看,宋朝既有芽茶,也有葉茶,既有春茶,也有下茶和秋茶,甚至在北宋末年還出現了冬茶。例如蔡京的兒子蔡絛說過:「茶茁其芽,貴在於社前則已進御。自是迤邐宣和間,皆占冬至而嘗新茗,是率人力為之,反不近自然矣。」往年進貢新茶,都是用早春萌發的茶芽製造,後來福建轉運使為了討宋徽宗的歡心,冬天用暖房把茶樹保護起來,使本該休眠的茶樹在十冬臘月抽出新芽,再用這些冬芽製造成貢茶,趕在冬至之前獻給徽宗。

但是正如蔡絛所說:「茶茁其芽,貴在於社前則已進御。」人工培植的冬茶「不近自然」,反倒不如早春的芽茶,大宋貢茶之所以珍貴,就是貴在「社前」這兩個字上。

所謂「社前」,指的是春社以前。春社是春天祭祀土地神的節日,時間是立春之後第5個戊日。例如2016年的春社日是農曆2月9日,2017年的春社日是農曆2月25日,這個時間春寒料峭,即使在氣候溫暖的福建,茶樹也是剛剛抽出新芽不久,而宋朝的皇家茶園此時已經做出第1批貢茶。

南宋有一位皇族子弟趙汝礪,宋孝宗時任福建路轉司主管帳司,相當於福建省財政廳的處級官員。此人曾被派到當時的皇家茶園「北苑」主持貢茶生產,據他介紹:「頭綱用社前三日,進發或稍遲,亦不過社後三日。」每年第1批貢茶一般在春社後3天,就必須把頭批貢茶運往京城。

頭批貢茶過後,依次啟運第2批、第3批、第4批⋯⋯截穀雨時節,已經是最後1批貢茶了,因為穀雨一過,茶樹的頂芽基本上完全舒展開來(俗稱「開面」),芽茶成了葉茶,開始變得苦澀,不再適用製造貢茶了。從這個角度看,宋朝貢茶全部屬於春茶與芽茶。

我們現在人做綠茶,有「明前茶」,有「雨前茶」,前者在清明前採摘,後者在穀雨前採摘,品質都很不錯。但是很少有人捨得在春社以前採摘「社前茶」,因為那時候剛剛萌發茶芽,茶葉太嫩,產量太低,成本太高,做出來的成品茶過於昂貴,茶香也不突出。

宋朝人為啥要用社前茶做貢茶呢?第1,那是貢茶,無需考量成本。第2,宋朝茶人有這樣一種認識:芽茶勝於葉茶,嫩茶勝過老茶,新茶勝過陳茶(存放超過1年的茶),茶葉愈是細嫩,其成品就愈高級。第3,宋朝茶界有這樣1種偏好:一款茶好不好喝,首先要看是否上有苦澀成分,如果茶湯苦澀,哪怕回甘迅猛,後味綿長,也算不上好茶。為了滿足這一偏好,宋朝人不惜犧牲一部分茶香,用口感並不醇厚、香氣並不濃烈的早春茶芽來加工清甜適口的高級貢茶。

延伸閱讀:
【食專題】大家來找茶
宋朝生產的磚茶 喝起來就像奶茶?
飲茶文化的起源 中國人何時開始喝茶?

內容來源=《擺一桌絕妙的宋朝茶席》,由時報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