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早期冷凍食品尚未普及化,多提供業務用、團體供餐用,直到20世紀末期,家用冷凍及冷藏冰箱才開始在美國普及,而日本則是一直到1970年代,家用冰箱才開始普及。

撰文=宮崎正勝(1942年出生,原任北海道教育大學教育系教授,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史學系畢業。)

首要之務就是冷凍

西元1930年,以鳥眼為商標的通用食品(General Foods) 成為是世界第一家販售「紙盒裝的冷凍食品」之廠商,也開啟了冷凍食品的即食化。當時,從商品開發到冷凍機器的改良等各方面,通用食品無不積極參與,是冷凍食品普及化的最大推手。不過,由於家用冰箱尚未全面普及,冷凍食品僅限於業務用、團體供餐用,未能滲入一般的家庭。西元1913年,美國雖出現了實用的插電式冰箱,但溫度僅能維持在十度以下,目的是為了抑制造成腐敗的微生物繁殖,還未能發展出因應冷凍食品的功能。

冷凍技術的第三階段,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美國儲備了大量的冷凍食品做為軍糧。戰後,這些剩餘的大量冷凍食品則發放民間,一時之間掀起了冷凍食品的風潮,不過由於冷凍運輸、冷凍倉庫、冷凍陳列架等尚未完善齊全,難以維持品質,也造成生產量的大幅滑落。

西元1948年至1958年期間,美國農務局與科學家、冷凍技術學者攜手進行T─TT(冷凍食品的時間、溫度與容許界限)的研究,結果發現在華氏零度(攝氏負18度)以下,幾乎所有的食品都可以保存既有的品質長達1年。其結果促使大量栽培的蔬菜或水果、捕獲的魚類、宰殺處理後的家畜,皆可以透過長期保存的機制,延後至更有利可圖的時期賣出。在美國,冷凍食品甚至被譽為「未來的食品」,也象徵真正的冷凍時代來臨。

不斷進化的冰箱

在猶如巡迴地球表面的食材低溫物流系統支持下,理所當然處於最末端的冰箱也必須附有冷凍庫。因此,兩門式的冷凍及冷藏庫從此普及,現在又進化為獨立蔬菜儲存庫的三門式冰箱,除此之外還有獨立製冰庫的四門式冰箱。

長久以來,食材的腐壞問題牽制了人類對自然的大規模破壞,然而隨著冷凍技術的進步,卻意外除去了過去無法為所欲為的框架。結果,人類對自然的掠奪變本加厲。飲食生活的變革帶來了「飽食的時代」,同時也意味著農業、漁業、畜牧出現了存在方式上的革命性變化。食材生產的激增,卻也加速對自然的破壞。凡事總有一體多面,既存在著正面、有利的、也存在著負面、有害的。一旦頓失平衡,人類便毫無知覺地開始挖掘毀壞生存基盤的地球環境。

總之,西元20世紀末期的美國,家用冷凍及冷藏冰箱的普及、冷凍食品工廠、冷藏及冷凍船、冷藏及冷凍車、冷藏倉庫、商店的業務用冷藏庫或冷藏陳列櫃等,各個環環相扣且完善,也促使從生產現場直到餐桌的流通,都保持在低溫管理的低溫物流系統中。

西元1970年代,家用冰箱開始在日本普及,也迅速帶動低溫物流系統的完善。龐大數量的冷凍食品在溫度攝氏負18度以下的狀態下運送、保管,然後再經由這個低溫的網絡流向最末端的超級市場、便利商店或家庭的冰箱,在需要的時候隨時可以取得食物的時代也由此展開。1970年代後期,常溫下容易腐敗或變形的食品透過真空包裝、並在攝氏零度左右的恆溫與冷凍之間的溫度帶保持冷藏流通的低溫冷藏(chilled) 食品也孕育而生。在日本所謂的「chilled」,起始於切片牛肉以真空包裝後,在低溫冷藏的狀態下運送的chilled beef(低溫熟成牛肉)。

內容來源=《餐桌上的世界史》,由遠足文化提供


延伸閱讀:
日常食安的基本:聰明管理冰箱食物
冷凍食品可以保存多久?跟加工速度大有關係
冷藏保存,為何仍會腐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