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肉品調味的最佳時機是何時?科學家以灑鹽後肉品流失水分以及X光射線偵測煎肉內鹽成分兩項實驗測試後,得到不管是何時灑鹽,對於肉的嫩度皆沒有極大差異。
撰文=Hervé This(法國國家食品及農業局高級研究員)
煎一塊牛排,自然地,你一定會要灑鹽調味。問題來了,何時灑?煎以前?煎的時候?還是要吃之前?
調味的時機如同《格列佛遊記》裡面爭執該從尖端還是鈍端吃蛋的小人國一樣,調味也有兩派爭執:一派認為應該在烹飪前,一派認為應該在烹飪後。
你是哪一派?烹飪前灑鹽、還是烹飪後才灑?
廚師會根據他們的經驗來回答這個問題,不過有時候,經驗是不夠的。如同王爾德說過:「經驗是我們過去錯誤的總和;而一個錯誤在尚未被發現以前,它會被當成是正確的。」因此應該做些實驗,將變數控制住,找出關鍵,直接切入事物的核心⋯⋯或是煎肉的核心。有人主張要在開始煎肉時灑鹽,這樣鹽才有足夠的時間滲入肉中,就算無法完全進入中心,至少也可以進入表面一定的厚度。反對者則認為如果在煎肉之初就灑鹽的話,肉汁會因為「滲透」的緣故跑出來。
檢視兩派說法前 先認識肉組織的結構!
讓我們檢驗一下這2種說法。肉是由肌肉細胞,也就是肌纖維所組成的,而細胞會把水以及維持生命所需的蛋白質包在裡面。根據反對者的說法,如果肉一開始就跟鹽接觸,因為細胞外面鹽濃度比較高,水分會透過滲透作用流到細胞外面,肉就變乾了,而肉也會因為漸漸失水而造成其他不好的結果。比如,一部分的肉會被流出的汁「煮」而不是被「煎」,因而無法順利被煎成金黃色(又稱褐變)。而既然食物的嫩度一部分依賴其含水量,失去水的肉也失去嫩度(變成沒有水的肉乾,難以下咽)。
在「分子美食學」的研討會裡,這個問題常被討論到,有人提出因為這個緣故,造成煎肉顏色不均勻。不過肉會流失的汁液不外是血液或是細胞液。主張肉汁流失的人似乎忘了,肌纖維還有一層由膠原蛋白所構成的結締組織所包住呢!
因為不同的肉(牛肋排、牛排、豬肋排)組成成分都不一樣,要探討灑鹽與失水的關係,問題應該再細分。先舉最簡單的例子來講好了,比如拿紅肉(薄的牛排)跟白肉(雞肉)來比較,看看2種肉在醃製過程中的失水速度,這我們可以藉測量肉的重量損失,以及肉中鹽分增加而得知。
在肉上灑鹽跟失水的關係
先研究第一個問題:肉裡面有多少水分會因為鹽而流失?我們把一塊肉裹上細鹽,然後每隔一段時間秤秤看重量。實驗結果顯示,失水跟選擇的肉品有關。因為不同的肉切法不同,有些肉品順著肌肉纖維切,有些切法跟肌肉纖維垂直,有些則斜著切。通常肌纖維被切開的話液體會比較容易流失,因此,肋排會比側腹牛排要容易失水(譯注:法國切肋排多半與肋骨平行切肋間肉,不同於美式肋排與肋骨垂直切法)。
實驗結果同時也顯示,在室溫下側腹牛排的水分流失極慢,而雞肉則會在半小時內流失相當於重量100分之1的水。當然,水分在室溫下跟在煎肉時流失程度一定不一樣,因此這問題還可以再深入探討。但是目前結果很明顯,就算在肉上裹滿鹽,水分也不會完全逸失,更何況在煎肉時我們只是稍微灑鹽,水分流失效應只會更少。看起來鹽並沒有什麼作用,因此目前(但極可能是正確的)結論是:你可以在任何時候灑,側腹牛排不會因此而變乾。
調味後鹽會因此進入肉中嗎?
那在烹飪的時候鹽會進到肉裡嗎?我們把2塊一樣的肉,一塊在煎以前,另一塊在煎以後灑鹽。除了測量它們失水的程度,更進一步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同時用X光射線檢查煎肉裡面的化學成分。
這些實驗是跟巴黎高等物理與工業化學學院的歐里托教授,以及法國高等廚藝學院的帕多與托雄教授所合作的。X射線非常適合檢查化學物質的存在(尤其是氯離子跟鈉離子,也就是食鹽的組成成分),可以偵測鹽是否進入肉裡。結果十分明顯,鹽並沒有進到肉的中心,反而會在煎的時候流失。此外,當煎肉時如果不加油而讓肉直接跟金屬離子接觸,我們觀察到非常少量(別緊張,僅是極度微量)的金屬離子沾到肉的表面。
再一次,鹽無法進入肉裡,因此我們既不能反對也不鼓勵在煎肉以前灑鹽。
然而肉品的自然本質是如此多樣化,因此也許還是會有一些細微的差異,源自於我們對肉品的要求或想像。「自然」,根據達文西的預言(在《哈姆雷特》裡也如是說),有無數真理從來不是由實驗所揭露的。這並不是說不必做實驗了,ㄑ而是說,要設計更精細的實驗,以揭露這些迷霧般個人經驗背後的真理之光。
內容來源=《分子廚藝 : 食材與料理的科學實驗(分子廚藝之父提斯奠基之作)》,貓頭鷹出版
延伸閱讀
▶完美烤雞的科學原理:雞胸肉為什麼是白色,雞腿肉是深色?
▶妥善運用「香料」魔法,家常菜也能成精品!
▶糟了!鹽放太多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