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紅甘、青甘又稱為「鰤」,甘及鰤到底又是什麼意思呢?
撰文=曹銘宗(台灣文史作家)
「紅甘」、「青甘」是台灣食用魚常見的俗名,由於混稱了台灣和日本的魚種,所以常會弄不清楚,而且中文又稱為「鰤」,到底「甘」、「鰤」是什麼意思?
紅甘日文稱「間八」 因其兩眼間看似有個八
根據中研院《臺灣魚類資料庫》:鰺科鰤屬的「杜氏鰤」,又稱高體鰤,俗稱紅甘;「長鰭鰤」俗稱油甘、扁甘、柴甘;另外帶鰺屬的「雙帶鰺」,又稱紡綞鰤,俗稱青甘、拉崙。台灣的杜氏鰤(紅甘)是日文所稱的「間八」(カンパチ,kanpachi),台灣的長鰭鰤是日文所稱的「長鰭間八」(ヒレナガカンパチ ,hirenaga-kanpachi)。日文以漢字「間八」為魚名,因為從魚的上方看,左右各有一條從嘴巴通過眼球到達尾部的黃線,好像兩眼之間有一個「八」字(日文「八」字與中文相同)。
杜氏鰤(紅甘)日文稱「間八」,因為從魚的上方看左右各有一條從嘴巴通過眼球到達尾部的黃線,像一個「八」字。(圖片來源=台灣魚類資料庫)
日本人取青甘為「鰤」 背後含義不簡單
日本海域的「鰤」(ブリ,buri,學名Seriola quinqueradiata),以及台灣北方海域冬季偶爾捕獲的「平政」(ヒラマサ,hiramasa,學名Seriola lalandi,英文名Yellowtail),台灣俗名都稱之「青甘」,在日本屬高級魚種。日本的「鰤」,因油脂多而鮮美,被視為一等好魚。但這種魚隨成長階段而有不同的名字,例如「稚鰤」(ワラサ,warasa),直到完全成熟、體長約一公尺以上才能稱為「鰤」(ブリ,buri)。冬季的「寒鰤」(カンブリ,kanburi),更被視為上品的「旬の魚」。
日文借用漢字「鰤」為魚名,有其特別含義。在中文,「師」有老的意思,《康熙字典》引用宋《集韻》指「鰤」是老魚。在日本則有「出世魚」的說法,日文「出世」有晉升之意,或類似中文稱學徒學藝期滿為「出師」,鰤魚就是從小魚歷經成長才晉升為「鰤」,成為著名的出世魚之一。
同一種魚,依大中小而有不同的魚名,台語魚名沒有這種用法,但一般會加「筍」字來稱呼小魚,例如小的紅甘叫「紅甘筍」,小的花飛(鯖魚)叫「花飛筍」。
青甘、紅甘的「甘」到底打哪來?
台語所稱的紅甘、青甘,紅、青指魚體顏色偏紅或偏綠,那麼「甘」是什麼意思呢?由於清代台灣方志沒有「甘」字的魚名,只有「魽」。但《漢典》說:「蚶,或作魽,蛤也。」甘為霖《廈門音新字典》也說魽即蚶,像蟯、蚌之類。
所以我曾想,日文稱紅甘為「間八」(カンパチ,kanpachi),「甘」(台語音kam)會不會源自日語「間」(kan)?不過,查了日本時代的《日臺大辭典》,雖然找不到日文「間八」對應的台語魚名,但找到日文「鰤」的台語魚名「青甘魚」。再查《臺日大辭典》,台語的「魽魚」、「鯖甘」都對應日文「鰤」。由此可見,日本時代台語的「甘」、「魽」,已用來指青甘的魚名。所以,清《噶瑪蘭廳志》:「魽,一名青魽,長可尺餘」,就有可能指青甘。
最後,我找到福建泉州《晉江縣志》:「青鮫,狀如鰢鮫,土人呼為青甘。」比對青甘與馬駮,體型確實有點像,而晉江當地人已有「青甘」的魚名。不過,為何以「甘」為名?還是沒有答案。有人說紅甘可能因甘甜好吃而稱「甘」,但很多魚也都甘甜好吃啊!何況還有青甘。台灣熱帶、亞熱帶海域的雙帶鰺(紡綞鰤),俗稱青甘、拉崙,味道和身價就不如紅甘了。
對台灣人來說,紅甘比青甘常見,目前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也只收錄「紅魽」(âng-kam),不知為何清代方志和日本時代辭典都沒有「紅甘」?紅甘最大體長可達190公分,在台灣早年是高級魚種,後來野生大紅甘日漸減少,市面上看到的大都是體型較小的養殖紅甘。
延伸閱讀
▶蟹、蟳、蠘 傻傻分不清楚?
▶白天平凡馬路 晚上搖身一變人聲鼎沸的崁仔頂魚市!
▶吃生魚片應該注意什麼呢?
內容來源=《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貓頭鷹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