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太空餐飲展現國家面貌,而固定用餐程序維持太空人身心健康。太空站菜單能有怎樣內容,也很倚重可行的保存技術。國際太空站的食物有5種保存形式:熱穩定食品、脫水食品、輻照食品、中濕性食品、自然型態食品。

撰文=文森.富蘭克林(英國劇場和影視演員)、亞力.強森(英國《獨立報》記者)

1961年4月12號,蘇聯的加加林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類,以3週時間搶先美國的艾倫•雪帕德(Alan Shepard)。等到1969年7月20號,阿姆斯壯在月球上踏出他著名的一小步,美國人才總算恢復了自尊心。太空競賽是一場在我們頭頂上進行的冷戰,美蘇雙方都為此投入了數十億美元。

不過,在蘇聯改革開放、柏林圍牆倒塌之後,兩大超級強權攜手打造了象徵世界新秩序的國際太空站。一艘火箭在1998年11月發射升空,上面攜帶了要加裝在國際太空站上的40個組件,太空餐飲的全新時代也隨之展開。

太空餐飲展現國家面貌 固定用餐程序維持太空人身心健康

這艘遠征一號(Expedition 1)火箭的菜單反映出合作共生的新氣象,俄式的羅宋湯和酸奶牛肉與西式的乳酪通心麵和布朗尼並陳。每日4餐以6天為一個循環,在136天裡餵飽3位男性太空人。

不過,即使是在地球上方500公里遠的地方,還是有些事情與地面沒有差別:誰喝咖啡加不加糖都詳加記錄,以確保沒有人會因為喝錯飲料而壞了心情。餐點是依照從早餐到宵夜的傳統模式區分。當你住的地方每一個半小時繞行地球一圈,就無法仰賴太陽設定生理時鐘了,所以定時用餐這類例行程序有助太空人維持身心健康。

5種方式保存國際太空站的食物

如同所有的旅行食物,太空站菜單能有怎樣內容,也很倚重可行的保存技術。國際太空站的食物有5種保存形式:

1、熱穩定食品:例如煮熟的鮪魚或烤雞,以袋裝或罐裝封存。

2、脫水食品:例如乾燥的薯泥粉或義式長麵條,沖泡熱水食用。

3、輻照食品:事先以輻射殺菌過的食品,例如牛排。

4、中濕性食品:例如杏桃乾或麵包,含水量低,可長期保存。

5、自然型態食品:例如餅乾或花生醬,就跟在地球老家一模一樣。

雖然太空站的常態菜單缺乏新鮮蔬果,運來新補給品或新站員的火箭通常也會帶來新鮮食物,但因為站上沒有冷藏系統,這類食物必須盡快吃完,這也代表冷飲再冷也只是溫溫的。

因為國際太空站的供電方式,早期任務的菜單上比較常見脫水食品。過去的火箭與太空梭以燃料電池為動力來源,電池運作時會附帶產生水,這些水會用於沖泡脫水食品。不過現在的國際太空站是用太陽能板發電,所以水必須從空氣中回收利用。

液體排出人體方式與地球不同 調味料調整為膏狀

食物要是不合太空人的口味(雖然他們在啟程前都試吃與挑選過菜色),他們也可以加調味料,而且辣椒醬特別受歡迎。這是因為在無重力狀態中,液體排出人體的方式與在地球上不同,因此駐站成員經常抱怨他們覺得鼻塞。就像任何一個傷風感冒的人都會告訴你的,鼻塞會害食物吃起來沒味道。然而,在太空站裡又不能灑鹽與胡椒,因為在無重力狀態下,這些佐料飛進控制面板的機率,就跟它們乖乖留在食物上調味的機率一樣高,所以太空人會改為食物塗抹鹽膏與胡椒膏。基於同樣原因,比較不會掉屑的薄麵餅成為比其他麵點更適合的選項,此外薄麵餅的卡路里含量比較高,也比傳統麵包更耐放。

國際太空站看似在宣揚人類的團結合作,然而在實際上,西方國家與俄國的太空人在大多時間裡都是分開生活。他們在站上不同區域工作和睡覺,也鮮少交流各自進行的研究與實驗。就跟在地球上一樣,把他們聚在一起的是用餐時間。雖然每人各有各的食物,而且是由地球上的各國團隊分別準備和運送,不過這些太空人會一起吃飯,用俄國的魚罐頭交換美國的糕點,用果麥棒交換茅屋乳酪。

內容來源=《看菜單,點歷史:記錄世界的75場盛宴》 ,行人文化實驗室

延伸閱讀
太空人吃什麼?食品科學家的設計挑戰賽
有點深度文!HACCP原來是從美國太空總署NASA開始的?
快回火星去吧!火星有馬鈴薯可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