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益生菌品使用方便,沒有糖分過多的問題,配方設計靈活,因此市占率不斷提升,也是益生菌營養補充品市場如此混亂的主要原因。產品該放多少種菌是見仁見智的,沒有研究證明不同菌種會互相排斥;也沒有研究證明菌種多,產品功效就好。國際上知名的產品,劑量由數億到數千億都有,重要的是能夠提出動物或臨床功效研究數據。
撰文=蔡英傑(日本東京大學農學博士)
除了含有益生菌的飲料或食品以外,另一種類型是「益生菌營養補充品」,常見有粉粒、膠囊、錠劑等劑型,種類極多,品質良莠不齊,廣告宣傳常有誇大之嫌,網路流言黑白難分,令消費者無所適從。但這些產品使用方便,沒有糖分過多的問題,配方設計靈活,因此市占率不斷提升。
台灣的益生菌發酵產業水準極高,任何公司甚至個人,只要想好洗腦消費者的行銷策略,由配方設計到生產,都可以找到一條龍服務,即使只有500、1000盒也可以代工生產,實在方便,門檻實在夠低,這就是益生菌營養補充品市場如此混亂的主要原因。當然,優質的產品也不少,需要的是消費者明察秋毫,以下為菌株、菌量等問題的釐清。
Q:產品「菌株種類」越多越好?
A:益生菌產品如果標榜使用了很多元化的菌株,是否意味著就是好產品呢?菌種太多會互相排斥嗎?在網路上有人提出「益生菌產品若含有太多菌株種類,會導致菌種間互相排斥」。
基本上,產品該放多少種菌是見仁見智的。沒有研究證明不同菌種會互相排斥;也沒有研究證明菌種多,產品功效就好。放許多濫竽充數的菌株,倒不如放少數幾株,但確實有研究數據支持其保健功效、安全性的好菌株。
許多國際大品牌也經常使用複合菌株,如義大利的德.希蒙(De Simone)教授20年前所研發,稱為De Simone Formulation的配方,就含有8株菌。為什麼是8株?又為什麼是這8株?相信希蒙教授也講不清楚。我看應該是依照他當時對乳酸菌的知識,適當調配而得。
不過這20年,他們確實投入龐大的資源,用層層疊疊的動物試驗、臨床試驗,證明這個配方的功效及安全性,成功建立起這個配方的地位。
如果由我來設計產品,我會怎麼做呢?我頂多選用6、7株。現在各國食品管理單位,對益生菌產品所用菌株的管理越來越嚴,必須能夠證明產品中確實有所標示之菌株,甚至要證明添加的菌數及比例。
這對我們而言不算難事,但對很多企業而言就不太容易了。選用的菌株來源非常重要,每一株菌是否有清楚的履歷,機能功效、安全性與基因是否都有可靠的研究報告,這些都是非常高標準的品管要求。
Q:產品的「活菌數量」越高越好?
A:以前益生菌產品主要講腸道功能,菌數可能只有幾十億,消費者也就滿意了。現在的產品,幾乎都是百億起跳。上述的Simone Formulation,產品規格就是千億。
網路上有專家說:「腸道內所能定殖的益生菌數量有限,菌數超量反而造成菌株相互卡位,若超過一千億菌株的產品,菌株定殖率有疑慮」,這個說法,句句都無所根據,似是而非。
理論上,做動物試驗可以大略探討出較佳的劑量,然後可以非常粗略地據以換算出人體的適合劑量,但這種做法也只是大略估算而已。國際上知名的產品,劑量由數億到數千億都有,重要的是能夠提出動物或臨床功效研究數據,支持適當的有效劑量大約是多少。
Q:如何選擇益生菌產品?
A:這個問題不像發酵乳產品般可以清楚回答,通常我只能模糊地說:「要看生產廠商可不可以信任,有沒有可靠的研發團隊支持,產品用什麼菌株,有多少科學數據佐證,活菌數目夠不夠,產品的保存狀況好不好,成分標示是否清楚,看產品網站上揭露的訊息如何,以及看宣傳是否天花亂墜,所謂的專家是否真的是專家等等」。
不過,我也心知肚明,要注意這麼多面向,一般人不太容易判斷得出來。在做科普演講時,有時被聽眾問急了,我會說:「那你把產品資訊傳來給我吧!」,還真的有聽眾朋友會傳過來,可見大家都很迫切想知道這方面的資訊。
Q:益生菌該放常溫或低溫保存?
A:產品保存的安定性,和菌株特性、加工技術有關,最重要的是產品的水分活性,越低越安定。台灣濕度、氣溫都高,所生產的益生菌產品水分活性總是偏高,非常不利長期保存。我的建議是:不論廠商怎麼強調他們的菌多麼棒,多麼耐溫,益生菌產品還是盡量冷藏保存,但是不要冷凍,特別應該避免的是在冷凍庫拿進拿出。
Q:「專利」菌株就是好產品?
A:有專利並不等同菌株功能好,專利也有不同等級,例如申請新型專利,連審都不必審,簡簡單單就能拿到證書,有時拿出來的專利,可能和產品所宣稱的功能特性毫不相干。
內容來源=《益生菌2.0大未來-人體微生物逆轉疾病的全球新趨勢》,方舟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疫情拉升免疫需求!馬修嚴選營業額創3億新高、推出市售首支「喝ㄋㄟ ㄋㄟ 」養出的優格益生菌
▶乳酸菌的好就是他發現的!奠定現代免疫學基礎的「益生菌之父」梅契尼科夫
▶自製優格健康又便宜,但你做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