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美國前FDA副局長David Acheson認為現今消費者的樣貌:一是對科學的不信任,甚至覺得不重要!其次是消費者並不清楚包裝食品營養標示。第三則是消費者並不了解食品風險的等級,將大小不一的風險混為一談,進而造成恐慌。最後消費者容易受社群媒體的影響,導致不信任政府與食品業者。
採訪·撰文=劉宜叡
David Acheson曾於2002年擔任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副局長,2013年成立艾奇森集輔導食品公司落實風險控管,同時也是2011年美國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推動者之一。2017年11月14日來台參與《透明飲食,饗有真實》國際論壇,《食力》透過專訪,請他暢談透明飲食生態鏈中,媒體可以發揮的角色。
消費者的樣貌:不信任科學 不了解標示與風險 易受媒體影響
David描述現今消費者的樣貌:一是對科學的不信任,甚至覺得不重要!其次是消費者並不清楚包裝食品營養標示,而裡頭過多的成分標示讓消費者將其與不健康掛上等號。第三則是消費者並不了解食品風險的等級,將大小不一的風險混為一談,進而造成恐慌。最後消費者容易受社群媒體的影響,導致不信任政府與食品業者。
因此David認為,透明飲食,簡單的說就是消費者對食品資訊一目了然,包括產品的產地、如何加工與運送,甚至其中的營養比例是否均衡。目前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將小學成為了解透明飲食的起始點,著手推動食農教育。讓小朋友知道食物從哪裡來、如何準備食物、如何減少廚餘、如何辨識與選擇食品。讓小朋友學到的知識都是以科學、以好的資訊作為基礎,但是等到他們變成青少年甚至成人的時候,如何維持這些資訊並做出正確的選擇,將是這個社會必須面對的挑戰!
David建議:媒體應改變成人的飲食觀 重塑民眾食品知識
David認為媒體是重要的溝通平台,可以讓民眾重塑食品知識!David提出媒體在這當中可以扮演兩大角色。一是當發生食安危機時,媒體可以扮演正面的角色,把正確的訊息提供給大眾。同時,媒體也可以把好的訊息傳遞出去,例如如何用比較低的價錢同時吃得健康,提供給忙碌的成人做三餐的選擇,或是嘗試與食品企業合作,讓消費者了解食品業的困難性與複雜性,甚至是當新的食品技術或產品出現,媒體都可以去向外界傳播。
其次,媒體也應該與食品專家們合作,了解食安風險的等級。比如說在美國沙門氏菌引發食品中毒事件是很嚴重的食安問題,而食品摻假相較之下不是那麼嚴重。但如果媒體把所有食安相關問題都講的很嚴重,民眾就沒有辦法知道什麼是最嚴重的問題,這會導致消費者漸漸的無法信任媒體。
食品產業也要經營自媒體!
針對食品產業與消費者的溝通,David建議,食品企業應該經營自己的社群媒體!他認為食品公司要有自己發聲的管道,平常就要在社群媒體上與消費者互動。當公司發生食安問題時,才不用被動地等待「被報導、被稽查」,而是可以主動扭轉現況,邀請消費者到工廠參觀,對食安問題做出正面的挑戰!
言及至此,David笑說自己常與媒體合作,也了解媒體喜歡用聳動的內容去刺激瀏覽量。他認為,媒體的確可以用有趣的方式把重要的訊息傳遞出去,但是不要嚇壞這些消費者。因此媒體如何平衡趣味性與知識性,將會是專業上的一大挑戰!
延伸閱讀
▶美國FDA前副局長論台灣食品企業:透明化是契機
▶台灣食安法規總在補破網 美國FDA前副局長告訴你:預防勝於應變
▶好食好事基金會董事長陳宏裕認為 台灣食農的未來還缺這臨門一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