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木虌果果實外皮帶著小刺,又被稱為刺苦瓜,其嫩莖葉、青果、熟果(種子除外)都能食用。
撰文=黃毓棻
木虌果( 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 (Lour.) Spreng.)原生於台灣與東南亞地區,為葫蘆科苦瓜屬植物,其果實外皮帶著許多小刺,種子則長得像是鱉形狀的扁平微凸圓板,因而又被稱為刺苦瓜、木鱉子。
青果的礦物質與維生素含量與苦瓜相去不遠,而熟果假種皮含有豐富的類胡蘿蔔素(caroteniod)與茄紅素(lycopene),其中茄紅素含量約是番茄70倍之多,也因此在國外有「天堂來的果實」之美名。
每年5~6月是木虌果的開花結果期,待秋季時則有熟果生成,其嫩莖葉、青果、熟果(種子除外)都能食用。木虌果也是東部、南部地區原住民部落傳統食用的植物,阿美族稱木虌果為sukuy、卑南族則稱之hamunly。
原民們會將木虌果的青果與嫩莖葉炒食、汆燙或煮湯,熟果則可以取其假種皮製成果汁,或添加於烘焙食品中,熟果種子有毒性則應捨去不食。
木虌果的熟果剖面圖,橘紅色為假種皮,裡面包著形狀似鱉的種子(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改良場種苗改良繁殖場)
假種皮可製作成果汁,口感清甜淡香,參考《台東農改場的木虌果汁DIY》的建議,可先將木虌果切開取出種子,加少量水,以手動型攪拌器或電動攪拌器中速攪拌,讓假種皮與種子分離,取果汁與假種皮加水調配稀釋,將果汁煮沸、冷卻後即完成。由於茄紅素有耐熱特性,因此不需擔心煮沸造成營養素的過度破壞。
木虌果栽種使用棚架,嫩莖葉、青果、熟果(不含種子)皆可食用(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改良場種苗改良繁殖場)
下次若有機會看見木虌果,可別被有刺的外觀唬住了,記得帶回家料理一番,嚐嚐它的美味!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吃葡萄不吐葡萄籽,無籽葡萄怎麼來的?
▶你吃的巧克力從何而來?看酸澀可可豆如何大變身!
▶我很醜,可是我一樣有營養!
參考資料
▶農委會農政與農情106年1月號
▶農委會原住民族農產業主題館-木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