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正課都教不完了,還上什麼營養教育?」不論是政策或是法律都一直在推動食育,但是應該從何開始呢?法國小孩學品味教育、日本小孩從每日菜單了解食物知識,而台灣除了利用午餐教育,更是可以到農田裡就地取材,使其成為最直接的教材。

採訪=林玉婷、羅璿、謝承學、李若威
撰文=謝承學

食育,近年來從政府到民間都在推,《學校衛生法》也明定高中以下學校應加入飲食教育,但當今各校真正有落實的又有多少?許多人會將原因歸咎於上課時數不夠,不過若只把食育課程侷限於利用正規課程教導,當然會跟其他課程相互擠壓。反之,除了正規課程,其實還有其他可以推廣食育的機會。


《食力》2021年食育力大調查有97.6%的民眾肯定在台灣推行食育的重要性。

學童飲食習慣不良 飲食教育必須從小開始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台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7~12歲學童中攝取足量蔬果者不到10%,且只有10%食用全穀飯,更有35.8%天天喝含糖飲料,其中9%則是一天喝兩杯,在這樣的情況下,學校作為孩子學習的主要場所,只教會孩子國英數,卻沒教會孩子每天都會遇到的問題:該吃什麼?如何選擇食物?甚至,根據董氏基金會2017年調查,教師本身也有錯誤行為,例如在學校會拿零食和含糖飲料當作給學生的獎勵。

根據《食力》2021食育力大調查,有85.9%的民眾認為「惜食、廚餘減量的宣導」是最重要的。顯現出孩子對於食物背後農民的辛苦理解度較缺乏。

「在飲食教育中,最主要的推廣對象是在學孩童。」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指出,口味的培養必須從小開始,食育應該從小扎根,而她也強調食育並非全人教育,她以日本為例說明,日本校園食育只進行到高中,「到了大學自然自然就習慣了。」而且從學童的角度來看,學校是學童每天花最多時間的地方,也至少在校吃一餐,這也凸顯校園作為食育推動場域的重要性。

台灣飲食教育只禁止而非教導 出了校園誰管得著?

目前台灣在校園飲食教育大多以禁止為主,而非教導怎麼選擇。在現行法規「學校餐廳廚房員生消費合作社衛生管理辦法」和「校園飲品及點心販售範圍」中,都對校園食品、飲料有所規範,例如要求飲品和點心一份得熱量應低於250大卡,此外,立法委員也多次提出《學校衛生法》修正草案,欲禁止高中以下學校販售高鹽、高油、高脂食物及含糖飲料。

此舉雖然出於善意,不過禁止了學童在校行為,但放學後呢?事實上許多學生下課甚至畢業後,在沒有人禁止的情況下,多數仍會選擇「好吃」的高油高糖食物,對此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資深經理葉俊甫表示,學校應該要培養可以受用一生的飲食知識,讓健康飲食的觀念融入生活。與其禁止學童,不如教他們如何選擇。

然而,在校食育如何推動呢?除了將食育列入正式課程,其實在學校也有其他時間可以利用,例如財團法人癌症關懷基金會執行長黃翠華就表示,學童每天每次吃午餐的時候都是教育學童的絕佳機會。

每天的午餐時間 就是食育絕佳機會

學童每天都會在學校至少吃一餐午餐,在吃午餐時若能以今天的菜色與食材為主題,教導學童飲食教育,既不佔用正式課程時間,也能將食育融入生活,例如台南市「餐前5分鐘」活動,使用吃飯前的5分鐘播放趣味短片,教導學童食材從哪裡來、含有什麼營養價值。

對於餐前食育教育,全國家長會長聯盟副理事長王瀚陽表示,這可能是在不過度改變課程表最有效率的方式,但仍需要教師配合講解才能有更好的效果,此外,他認為也能藉著每天吃午餐的時間,讓學童學習整潔、收拾與合作,而這也都是食育的一部分。

校田融入課程!學童邊種邊學習

除了午餐教育以外,在學校還能怎麼教食育?或許可以讓學童親自去種田。

以長期深耕校園食育推廣的台灣好基金會為例,有別於許多食育課程都以教案進入校園,台灣好基金會反而以「校田」來教導學童食育,讓學童參與從整地、養地到栽種、田間管理都自己來,甚至種出來的作物可以入菜,老師也能將校田融入既有課程、不用另外開闢課程。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李應平認為透過讓學童親自接觸農業、土地並種出作物,才能真正深化學童與農業的連結。


台灣好基金會推動「神農計畫」,將校田融入校園,讓學童在田中邊做邊學。(圖片來源: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法國教餐桌禮儀 日本融入食材

事實上,食育在許多國家也被視為學童必學的素養教育,以法國為例,法國的食育著重「品味教育」,並將中小學校的食堂視為「落實法國飲食文化教育」的重要學習場域。希望藉著在食堂用餐,慢慢培養學童學會「像大人一般用餐」,法國政府也明定學童用餐時間至少要有30分鐘,用餐時不僅是學習食物種類,法國也鼓勵學童在這段時間內交流、互動,甚至是學習餐桌禮儀。

而與台灣較近的日本又是如何利用午餐時間教食育呢?「午餐就是最好的教材!」八王子市教育委員會學校教育部保健給食課課長田倉洋一強調。以日本八王子市為例,除了每月固定時數的食育課程外,八王子市立第三小學校校長清水俊幸也說明,食育推動重在「體驗」和「感受」,除了將當地食材入菜之外,每天餐點都有單張說明食材和餐點背後的故事,讓每天的午餐都有知識滿載而歸。

日本小學菜單,除了印有每日餐點介紹和所含熱量,還說明當月食育目標和活動介紹,甚至是餐點代表的食材來源和文化意涵。(林玉婷攝)

對大多數人而言,吃飯太容易、太理所當然,但吃飽就好了嗎?許惠玉表示,現代文明的慢性病就是受到飲食影響。對現代人來說,不只要吃飽,還要吃好,但要怎麼吃?怎麼挑選,就必須從小開始教導食育,食育與其說是知識,作為「素養」可能更為貼切,而在強調素養的108課綱已上路的請況下,更應該在學校落實食育,而時數絕對不是藉口。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食育不只是感恩食物、更是人格教育!嘉義縣長翁章梁:與土地連結最重要
飲食是文化的核心靈魂!用舌尖解碼與傳承記憶
食育還能怎麼推?喚醒島國人沈睡的海洋基因!從懂得怎麼吃魚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