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發行《灃食‧客》蔬食季刊第9期,邀請讀者從日常開始擁抱綠色生活。專訪灃食智庫委員鄔家琪化解民眾對有機食物的誤解,記錄找蔬食Yang、芭樂媽的蔬食經驗,同時也介紹了「常不輕」蔬食餐廳的經營特色,透過原型食材搭配創意手法,讓蔬食也能吃出不同滋味。
整理=編輯部
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簡稱灃食教育基金會)發行《灃食‧客》蔬食季刊第9期,本期季刊以「植物」為主題,邀請讀者從日常開始擁抱綠色生活,仔細聆聽不會言語的植物所發出的聲音,也以謙卑態度善待常遭誤解的植物,藉由回歸自然法則,面對孕育我們生長的這片土地。本季季刊已全文上線於灃食官網。
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發行《灃食‧客》蔬食季刊第9期,以「植物」為主題,邀請讀者仔細聆聽蔬果植物的聲音,從日常生活實踐綠色飲食。(圖片來源:灃食教育基金會提供)
創造綠色生活從日常開始 「共好」是永續關鍵
灃食教育基金會表示,面對飲食,人們常常存在的刻板印象多為「健康不好吃、永續很困難、有機很昂貴。」該如何在生活中實踐永續?灃食智庫委員、台灣師範大學幼家系教授林如萍分享,永續重點在於「共好」,產銷共好、人與環境共好,永續才有持續可能。
從日常餐桌開始,選擇產銷履歷認證的食材、選擇友善飼養方式的雞蛋、認識餐桌上的食材來源等等簡單的動作,都是擁抱綠色生活的方式之一,想要實踐永續,餐桌是非常好的切入點,只要好好吃飯,未來就有無限可能。
吃蔬菜是為了「好吃」 多重把關的有機蔬果
《灃食‧客》蔬食季刊第9期專訪灃食智庫委員、宜蘭大學生物資源學院副院長鄔家琪,暢談她一路探索植物的研究路上,如何為天生不討好的蔬果發聲、化解大家對有機蔬菜的誤解,傳遞她悠遊植物世界的心路歷程。
鄔家琪強調「吃蔬菜不是為了健康而吃,而是為了好吃才吃。」同時她也分享在餐桌上把苦瓜切薄片拌上百香果汁、讓茄子經過油炸成天婦羅、把青椒快速過油產生香氣,讓孩子不喜歡的食材變美味的家庭妙招。
面對有機蔬果的誤解,鄔家琪表示,有機蔬果其實價格上較持平,若從長期採購角度來看,不見得比較昂貴;而不用藥的有機蔬果,其實都經過政府機關嚴謹把關,購買會有多重保障。近年來興起家庭菜園,像是芽菜、香草作物都很適合居家栽種,不過鄔家琪笑說:「種菜不一定要勉強喔,種不好徒然產生挫折感不見得是好事,其實直接買也是很好的選擇,如果大家都自己種的話,農夫不就沒收入了!」
灃食智庫委員、宜蘭大學生物資源學院副院長鄔家琪分享,蔬菜是為了「好吃」而吃。(圖片來源:灃食教育基金會提供)
良食脈動講座精彩內容 找蔬食Yang、芭樂媽分享蔬食經驗
《灃食.客》第9期呈現2023年良食脈動講座的精彩內容,經營YouTube頻道《找蔬食》的Yang分享因結識素二代的女友後,從無肉不歡的飲食習慣,走上Vegan生活所帶來的美好時光,透過蔬食降低對環境的傷害。而來自馬來西亞的芭樂媽也不藏私公開蔬食料理祕方,分享如何在台灣找回故鄉的辣椒滋味,細數如何製作参巴與金桔辣椒醬的配方,讓她不僅吃到思想情懷,也能增添蔬食菜餚中的豐富風味。
走進「常不輕」蔬食餐廳 蒸籠料理吃出創意
本期季刊也走進關渡慈濟園區的蔬食餐廳「常不輕」,這間由設計師、慈濟人文志業基金會合心精進長姚仁祿打造的空間,運用大量黑白灰色系的基調設計,姚仁祿強調,希望空間盡量樸素,呈現謙遜低調的風格,「如此一來,蔬食餐點上桌後才會看起來有意思,凸顯出整體菜色的樣式。」
常不輕以季節時蔬蒸籠料理為特色,選擇當季原型食材,搭配特製醬料,講究繽紛配色與營養均衡,並強調品嚐蔬食味覺與視覺同等重要。各類食材雖以蒸籠形式呈現,但其實非常注重事前處理,研發主廚林聖智表示,像是地瓜會先烤過、香菇要先用迷迭香醃製,藉此提升香氣層次,最後才會一起蒸,讓上桌的菜色擁有豐富口感。林聖智也研發蔬食版本的佛跳牆與炸蚵仔,保證讓人入口時,可吃到常不輕研發菜色背後的用心。
除此之外,也能透過醬料讓蔬食嚐出更多滋味,季刊也精選灃食《蔬食食譜》中由主廚渡邊法樺精心調製的醬料,包括味噌素肉醬、洋蔥醬、芝麻花生醬、豆漿美乃滋、白雪泥和風醬等八種醬料,提供在料理蔬食過程中,增添不同風味的選擇。藉由日式拌菜的概念,透過醬汁增加食材風味,讓蔬食也能吃出更多元的不同風情!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植物基飲食風潮持續延燒!蔬食飲食需求高漲如何推動食品創新?
▶低碳蔬食飲食成趨勢!如何運用植物性蛋白質成為餐桌新食材?
▶疫後健康意識上升 馬來西亞對綠色餐飲討論度高!台灣素食產品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