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無論台灣或日本學生,皆認為「挑食」是校園營養午餐產生剩食的最主要原因,其次為「量太多」與「用餐時間太短」。
採訪=高涵、劉宜叡
撰文=高涵
2015年,台北市餐盒食品同業公會公布其所服務100間中小學每日產生10噸剩食,引起社會關注。校園午餐的剩食有2個來源:「未被盛裝的飯菜」及「廚餘(不包含骨頭、果皮)」。剩食是因為校園午餐太難吃嗎?綜合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各地縣市政府、團膳業者與營養師之意見,大致可將台灣校園午餐剩食產生原因歸納如下。
怕吃不飽就多給一點?結果反而給太多!
校園午餐是營養師依據「學校午餐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設計菜單,營養和份量都有考量進去,若因家長擔心無剩菜代表學生不夠吃,便準備較基準更高之備餐量,卻提升了剩食量。
就是討厭吃!青菜成校園剩食大宗物資
蔬菜為營養均衡不可或缺的食材,但往往最不受學生喜愛。台北市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明信表示,有些學校為達減碳與健康效果而有「無肉日」或「蔬食日」。卻因學生不愛青菜導致當天剩食比例大幅提高,他們寧願選擇少吃或不吃,甚至去購買零食來填補,與原本健康的目的背道而馳。
大量製備難以掌握影響美味程度
校園午餐為大量製備,不同於一般家庭現做現吃的少量烹調方式,製作流程需要提前,導致食材經過久悶,口感與風味大打折扣。另外校園午餐烹調方式缺乏變化,幾乎都是用拌炒方式處理,學生容易吃膩。
實際不到20分鐘的用餐時間 如何細嚼慢嚥品嚐滋味?
午餐時間太短也是剩食原因之一,學校用餐時間為12點到12點40分,還得扣除抬菜、打菜、廚餘回收與刷牙的時間,實際用餐時間只有短短10幾分鐘,學生連碗中的餐點都來不及吃完,更遑論細嚼慢嚥品嚐食物美味?
特餐不是人人愛嗎?怎麼剩食量反而提升?
每週提供一次特餐是校園午餐的傳統,主食改成義大利麵或是炒米粉等,讓學生飲食多點變化。但團膳業者也觀察到校園午餐的剩食在特餐日特別多,陳明信說明,學生喜歡特餐主食因而多吃,配菜就少吃了,這些配菜就是當天剩食的主要來源。
除了個人因素 連天氣也影響剩食率?
台灣多數學生用碗來盛裝校園午餐,飯、主食與配菜混在一起影響食物外觀與口味。其他如學生身體不舒服、不想變胖或叛逆期等,都是剩食產生的常見原因。陳明信也觀察到當天氣炎熱時學生剩食會增加,除了天氣熱影響食慾外,校園午餐因大量製備而需提前製備的特性也在此時備受考驗,悶熱環境加速食物美味程度的下降。
對比台灣,日本校園午餐之原料控管、製作流程、稽核檢驗與食育教育皆有嚴格規範,6.9%的平均剩食率較台灣9~10%略好,也是國際上效法的對象。日本體育振興中心2011年公佈日本小學生的剩食理由調查結果。
該調查指出,超過6成5的學生認為「挑食」是產生剩食的最主要原因,其次為「量太多」與「用餐時間太短」,反倒僅有1成的人認為校園午餐不好吃是剩食產生的原因。
校園午餐是學童成長不可或缺的一餐,也是各種飲食體驗的基礎。剩食量的產生除了帶來生態成本的負擔,亦可能造成經過精算後的營養缺乏,近年來各縣市政府逐漸意識到此問題,大幅從政策面著手改善,以台北市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統計數據顯示,相較2015年100所台北中小學每日產生10公噸剩食,2017年大幅降低到每日僅有2~3公噸,剩食率9~10%,已更接近日本標準,但如何讓數字持續降低,將是下一步挑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