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推動食育並非只為教導消費者如何購買、如何安全飲食,其真正的目的乃是為了促進更友善、永續的食農典範,因此日本政府並不把食農教育的推動權責侷限在單一的教育部門, 而是以跨部會的方式尋求制度上的革新。

撰文=張瑋琦(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

日本是全球第一個將食育入法,傾全國之力,以跨部會、全民運動的方式來推動食育的國家。以下簡要介紹日本的食育政策。

政府的決心:食農教育是國家級的發展策略!

日本是一個島國,自古以來在資源有限及外來強敵環伺下, 一直抱持著生存的危機意識,直到今日成為科技強國也未曾稍加鬆懈。日本大約從1990年代的末期就開始注意到糧食保障(food security)與飲食安全(food safety)的問題,最初他們透過電視節目宣揚使用國產農產品的好處以及進口農產品的安全疑慮,也透過商業模式的創造——地方品牌、道之驛等,試圖緩解食物系統全球化對日本帶來的衝擊。

直到2005年日本通過《食育基本法》,正式傾國家之力回應其所面臨的飲食危機。然而《食育基本法》所欲解決的不僅是糧食保障與飲食安全的問題,該基本法的前言中強調:

在飲食環境的變化下,培養國民對飲食的觀點,使其能實踐健全的飲食生活,同時亦促進都市與農山漁村的交流與共生,建構食物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信賴關係,活化地方社會、承繼並發揚豐富的飲食文化, 並推動對環境友善的生產及消費關係,提升糧食自給率。

從上述文字可以了解,推動食育並非只為教導消費者如何購買、如何安全飲食,其真正的目的乃是為了促進典範轉移,因此其理念背後必然存在一套制度的革新或創新的實踐方法。正因為如此,日本政府並不把食農教育的推動權責侷限在單一的教育部門, 而是以跨部會的方式尋求制度上的革新。

為了推動食育,首先在中央成立食育推動委員會,以內閣總理大臣為會長,統籌各部會工作;下設兩個委員會――食品安全委員會和消費者廳,負責食品安全的監督與管理。以下分別介紹與食農教育直接相關的文部科學省、厚生勞動省及農林水產省推動的食農教育工作。

日本食農教育的推動單位及推動項目。(資料來源=張瑋琦整理)

文部科學省掌管從幼兒園到大學的食農教育。學校的食農教育聚焦於三個面向:一是生活教育,亦即生活能力、生活常規的教育。如果我們仔細閱讀《食育白書》(食育白皮書)或許會感到疑惑,為什麼需要管理國民早睡、早起、吃早餐?這是因為日本把飲食視為生活常規的一部分之故。二是飲食文化教育,主要目標為提升民眾承繼傳統飲食文化的認知,其內容包括筷子的使用方式、正確且優雅的飲食禮儀、家庭味覺的建立、在地食譜的傳承以及風土飲食文化的重視等。三是營養教育,他們認為傳統的飲食金字塔在營養健康教育上並非完美的工具,因而發展出「日本飲食指南陀螺」及「日本型飲食架構」,跳脫西方營養學的宰制,強調著重風土與文化的營養觀。

當代的食品安全與衛生受到全球化食物流通的影響,加重了國家在食品衛生、安全的稽查工作,因此有必要透過全民教育,提升社會大眾對現代食物系統的認識。

日本的厚生勞動省不只透過學校,亦透過社區活動的舉辦及宣導、食育志工的招募以及與電視劇或大眾媒體合作等,提升民眾對食育的關心度。除了消費者意識的提升外,日本政府也鼓勵食品加工及販售業者擔任食農教育推手, 例如開放食品工廠參觀、超市配合「食育日」推出促銷活動等,強化產業經營者的社會責任。

農林水產省主要推動農山漁村社區營造,將食農教育與鄉村社區營造扣連在一起,希望從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現代化典範,轉移到一個更友善、更永續的典範。日本政府認為,透過產地旅遊、食農教育、在地食材餐廳、農產直賣所等手法行銷鄉村的魅力,營造產業生根的立地優勢,正是未來鄉村及農業應該要走的道路。為了落實地產地消,日本政府進一步為鄉村量身打造了一個具有商業戰略性意義的策略——鄉村六級產業(農山漁村の六次産業)。

鄉村六級產業:以結構性的農村業態調整來活化鄉村,讓在地獲利!

將「農山漁村の六次産業」翻譯為「鄉村六級產業」,特別保留「鄉村」此一代表地理空間性的詞彙,乃是因為該政策的核心目標為運用在地農業資源活化鄉村,亦即,它不是一個單純的產業政策,而是「救農村」策略。然而,國內在引進概念時,經常把「農山漁村」四字省略,只剩下「六級產業」,因此造成國內仿傚之施政策略,往往忽略了鄉村小農資金及技術困境等問題,以致補助的方式難以嘉惠弱勢小農,最後反而造成補助大企業或外來三級產業的結果,加深大者恆大、小者恆小的農業M型化問題。

以農村為場域推動六級產業化,目的是透過結構性的農村業態調整來活化鄉村,促進鄉村的永續。此一做法乃反思過去鄉村以輸出一、二級產業為主,結果造成鄉村的集體貧窮;而新的發展方式建議調整農村業態,在農村創造產值高的三級產業,透過大眾媒體把農村行銷到都市和全球消費者面前,讓人進入地方消費,讓一、二級產業不再依賴運銷和配銷,就能在地獲利。

傳統農業產銷與地產地消概念比較圖。(資料來源=張瑋琦整理)

然而,如果只是財團或企業在鄉村開一家使用在地食材的餐廳或通路,則問題又回到原點——農業生產者無法在此結構中獲利。因此要讓小農當頭家,才能徹底翻轉農業生產者的地位,根留農村。為了達成此一目的,日本的鄉村六級產業以三個策略來實現:

1. 融資支持,創造新的業態
2013 年日本官方與民間合資成立了「株式會社農農林漁業成長產業支持機構」,機構期限是20年,國家出資300億,民間大企業出資18億,在東京成立總機構,全國各地成立次級機構,主責為輔導地方六級產業化,在地方招募案件、開發案件。例如:北海道某村落的居民募集資金想成立村落公司,此時他們可向北海道的次級機構提出計畫,北海道的次級機構評估計畫後,一面向東京的總機構申請部分資金,同時招募北海道的民間機構投資。

重要的是,該計畫規定農林漁牧業者的股份須大於企業,以避免企業的股份多於農民,造成多數獲利分配入企業口袋的結果。不過也考慮到村民資金不足的問題,次級機構最高可補助50%,有次級機構幫忙,農民出更少錢就可以組一個公司。一旦農林漁牧業者組成村落公司,專注生產以提高品質與穩定產量,仍需要能運用網絡媒體、行銷企劃及物流管理等企業知識,而這部分正是農業生產者較不擅長的,因此新的業態中,企業不再是一級產業的剝削者,而是一級產業的事業伙伴,不僅提供金融,也提供上述的企業知識(know-how)。

2. 法令調整,村落法人化
鄉村裡有許多產業都是小而弱的,過去的做法是鼓勵農地合併,朝向巨大化、企業化發展,但結果卻加速鄉村人口流失與地方社會文化崩解。受到反身現代性的影響,鄉村六級產業鼓勵聯小搏大,整合農村的生產、加工與販賣,由村民共同集資成立村落公司(日文為:集落営農法人化),將個體的農家集合在一起,共同發展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型態。

3. 鼓勵移住,提升鄉村人口
提升鄉村人口是拯救滅村最直接的想法,但日本使用的手法很活潑,對象也不限於青年返鄉歸農。例如:宣傳鄉村的好山好水, 歡迎都市中的退休族移住到鄉村養老;推動食農教育活動,促進城鄉交流;與小學合作推動農事體驗或農村留學;推廣在地食材餐廳、在地食譜創新、休閒農場食農教育等,讓更多人了解農業,進而喜愛農業;運用農村空房舍,出租給有意移住鄉村的人,活化農村閒置空間;推動農業實習生制度或鄉村移住者的農事導師制度等,培養農業繼承人。

從上述操作手法可知,食農教育其實只是一個起點,終極目的是要促成典範轉移,發展鄉村六級產業,突破鄉村發展的困境。如果只是把食農教育視為學校環境教育或飲食營養教育,不免窄化了此一政策的視野,也難以了解日本為何特地制定基本法,並傾全國之力來推動此一政策的用心。


延伸閱讀
從學校走入家庭 美國前FDA副局長:台灣可以成為飲食教育的領頭羊!
讓孩子不僅吃飽、吃好還要更懂吃! 校園午餐必須融入飲食教育!
小孩怎麼可能不挑食?全家一起吃晚餐,飲食教育就成功!

內容來源=《食品安全與生活:吃的抉擇.台灣聯大的九堂通識課》,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