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人稱「歲寒三友」的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在台灣是進補、禦寒最常見的食物,且此三種台式補湯都使用了獨一無二的祕方:台灣米酒(紅標米酒)。
撰文=曹銘宗(台灣文史作家)
在台灣,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可說是進補、禦寒最常見的食物,所以有網友戲稱為台灣人過冬的「歲寒三友」。
由於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雞、鴨、羊的湯料理,所以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未必台灣原創。儘管如此,這3種台式補湯絕對與眾不同,因為都使用獨一無二的祕方:台灣米酒(紅標米酒)。
台灣米酒有何不同?中國、日本的米酒都是釀造酒,台灣的米酒則是蒸餾酒,酒精濃度較高,而且還加了大半的甘蔗糖蜜酒精,米酒香中多了甜味。因此,對吃慣台灣米酒的台灣人來說,如果沒有台灣米酒,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就完全不對味,甚至無法烹煮。
麻油雞:展現台灣傳統生命禮俗的重要食物
麻油雞的全稱是「麻油雞酒」,簡稱「雞酒」,除了薑之外,主角就是酒和麻油。酒是台灣獨特的甘蔗米酒,一般煮麻油雞都要加大量米酒,甚至完全以米酒來取代水。
麻油也是台灣的特產,台灣從荷蘭時代就開始種植、生產麻油。根據清代文獻,台灣生產的麻油有芝(脂)麻油、蓖(萆)麻油,品質「勝於內地」;台灣的蓖麻油還賣到蘇州、上海、寧波、鎮江等地。在台灣,一般稱芝麻油為麻油。
因此,以優質的麻油、獨特的米酒,所做出來的麻油雞,最能代表「台灣味」,展現台灣飲食文化的特色。此外,麻油雞也是台灣傳統生命禮俗的重要食物。
台灣的孕婦在產後坐月子時,都會吃麻油雞補身。在古早醫藥不發達的時代,由產婆到家裡接生,孕婦生產相當凶險,順產或難產可謂生死攸關。所以台灣俚諺說:「生贏雞酒芳,生輸四片枋」(芳音phang,香的意思;枋音pang,木板的意思),或說:「生會過,雞酒芳;生袂過,棺材枋」,生產如果順利,可以享用美味又滋補的麻油雞;生產如果失敗,恐怕就要面臨死亡躺進棺材了。
在嬰兒滿月時,也有請客吃油飯、麻油雞的習俗。
斷句別斷錯,是「『薑母』鴨」不是「薑『母鴨』」!
薑母鴨是台灣人冬令進補常吃的食物,現在大都做成火鍋。與麻油雞相比,薑母鴨少用了麻油,卻多用了薑,而且服膺「薑是老的辣」,必須用老薑。
有人搞不懂「薑母鴨」3字的意思,就問:「為什麼一定要用母鴨?」哈!台語的「薑母」就是老薑,薑母鴨是「薑母+鴨」,不是「薑+母鴨」。
客家語則稱薑為「薑嫲(麻)」(giong-ma),老薑就是「老薑嫲」。苗栗縣大湖鄉有一個「薑麻園」社區,就是客家人種薑的地方。(此處客家語標音採教育部《台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g等於教育部台語辭典的k。)
事實上,薑母鴨大都使用公的紅面番鴨,一般認為公鴨生性較猛,吃起來較補。
羊肉爐補虛益氣的食補聖品
在台灣,羊肉爐是1980年代才開始盛行的火鍋,也是冬令進補頗受歡迎的食物之一,羊肉大都是切塊,也有切成薄片。
《本草綱目》記載吃羊肉可以「補虛」、「益氣」,台灣人古時就相信羊肉是食補聖品,但早年羊肉腥味重,吃的人較少,後來在品種、料理上獲得改善,吃的人就愈來愈多了。
台北有一家羊肉專賣連鎖店,店名叫「莫宰羊」,招牌寫著:「您來了就宰羊!嘸來還是莫宰羊!」很多人看不懂,為什麼前一句說要宰羊,後一句又說不宰羊了呢?
原來這是一句雙關語,前一句的「宰羊」是國語,但後一句的「莫宰羊」是台語「毋知影」(tsai-iánn)的諧音,意思是不知道。這家羊肉店的老闆是要說:「我們店的羊肉很好吃,您來了,我們宰羊您吃了就知道;您若不來,還是不知道!」
戰後,很多外省軍人來到台灣,在學講台語時,以外省腔調把「毋知影」講成「莫宰羊」,寫成文字後相當有趣,也就流傳下來,變成「台式國語」。
內容來源=《蚵仔煎的身世》,貓頭鷹出版
延伸閱讀
▶ 別再懷疑,九孔就是台灣土產鮑魚!
▶ 烏賊到底為什麼叫「花枝」?一起來探尋花枝小姐的身世秘密!
▶ 台日混血命名的紅甘、青甘,命名背後學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