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成為專業農夫,必須掌握氣象資訊與環境影響因子,導入智慧農業除了預防且減少農業災損,更求蔬果穩定品質與產量。農夫能主動接觸農業科技,不僅對農業更有機會發展,資訊產業更能針對農業應用更加進化。
採訪·撰文=張語屏
受極端氣候的影響,農產收成看天吃飯只會更吃虧!農民想要「掌控天氣」,已能透過智慧農業的感測設備、大數據精準掌控。培養「對環境有感」的專業能力,逐漸是現代農夫需要俱備的首要條件。
農夫必須愈來愈專業 才能減少氣候衝擊
在高雄大社區種植土芭樂、綠竹筍及烏殼綠竹筍的「永田農家」盧定楠,種植面積總計1.75公頃。雖然已在田區增加定時灌溉設施,相對減少人工作業,由於竹筍對水很敏感,土壤需要足夠水份但又不能過多,肥培管理就很重要,因此感測土壤溼度的設備,就很必要。
盧定楠於2022年3月2日在高雄智慧農業媒合會,提出自身對環境偵測與病蟲害監測的需求,與不同資訊業者交流。(張語屏 攝)
芭樂園與竹筍田區 對氣候與水份敏感更需要做環境與病蟲害監測
盧定楠表示,「竹筍的土壤感測需求之外,近年氣候變化太大,芭樂原本是全年可有產出的產品,種植狀況不如從前,產期因此斷裂。為了克服品質與產量的穩定,希望與時俱進,身為農夫更需要對環境感知有能力、更專業,藉由智慧農業媒合會,希望能導入環境偵測設備、病蟲害監測系統。」
農民可透過手機平板、或電腦觀測田間土壤溼度與環境溫度與光照的環境感測,農夫工作不再只憑經驗,有憑有據才能做最好的風險管理。(張語屏 攝)
四大智慧農業應用 農民提出需求對症下藥
透過智能生產及智慧化管理,試圖降低人力需求,也緩解農業缺工問題、小農單打獨鬥的困境,高雄市政府農業局在2022年提供的智慧農業補助計畫,以「感控系統」、「環控系統」、「智慧生產機具」及「智慧服務」,提升農業整體生產效率及量能,在3月2日也舉辦「高雄智慧農業推廣媒合會」,數位科技業者與農民共同討論其需求與供給,以對症下藥。
農民與資訊科技業者一對一互相推出需求與服務,智慧農業發展才可能有實質助益。(張語屏 攝)
做好災害預防對農業收成、農藥減半目標有幫助
高雄市農業局副局長王正一表示,希望在2022年能協助30個農場導入硬體與資訊系統,除了穩定農業產出,對環境友善也有期待,他舉例,「阿蓮區一位棗農陳明輝,為蜜棗搭建溫室,導入微噴水氣調控溫溼度系統對溫度和溼度就能掌控。農民長期觀測與控制施藥量下,農藥量減少6成、而棗子成長3成收成量。除了農業資材(農藥)支出減少了,也可提供農試所專業諮詢,針對特定病蟲施灑合適的農藥,增強效益下,更能進一步減少農藥施用。」
高雄市農業局副局長王正一(右2)表示,2022年希望智慧農業服務可以落地高雄,農業應用的數位發展可以對農民和產業有所幫助。(圖片來源:高雄市農業局提供)
王正一認為,在天候變異極端的時代,需要農民能更主動並提前規劃,才能掌握先機,而針對各自的特色農產,找到最適合的科技應用。「當農民聚集有需求,也會吸引資訊科技業者到高雄,對高雄發展5G、AIoT等相關產業有間接助益。」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農民有哪些「數位化需求」?高雄市辦理2022年智慧農業一對一媒合會:徵求科技業者對症下藥
▶溫室裡的「跟屁蟲」!「電動智能跟隨農地搬運機」解決農業缺工、搬重物與廢氣污染問題
▶避免農作寒害 提早改作?智慧農業讓農民決策更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