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據聯合國環境署的資料指出,每年有高達800萬噸塑膠進入大海,將形成可能影響人體的塑膠微粒,儘管科學家發現貽貝能過濾塑膠微粒,將更容易減少塑膠對於環境的破壞,但從源頭減塑才是根本之道。
撰文=謝承學
台灣四周環海,食用海鮮對我們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但你有想過海中早已充斥著來自我們平常丟棄的塑膠袋、餐具分解而成的塑膠微粒,且可能在我們食用海鮮時一併吃下肚嗎?
每年有800萬噸塑膠垃圾進入大海 塑膠微粒可能影響內分泌、生殖系統
儘管迄今的科學研究中,尚未證實塑膠微粒會對人類身體造成負面影響,但仍有不少人對於人類生活環境充滿這些微小的塑膠感到擔憂,認為可能影響人體內分泌、生殖系統。
根據聯合國環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UNEP)統計,全球每年製造約3億噸的塑膠垃圾,而其中更有約800萬噸的塑膠垃圾流入海洋。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簡稱IUCN) 的調查報告,塑膠微粒造成的污染遠超過我們想像,在危害海洋的塑膠問題中,家用及工業排放出的塑膠微粒佔15%至31%,比大型塑膠製品分解後造成的污染更甚。除了對環境的污染,對食品業者而言,在輿論要求以可自行分解包裝來取代塑料包裝的情況下,都希望找到一次性塑料的問題。
塑膠垃圾流入海洋後,會不斷被分解成更小的塑膠微粒,相當難以清除。
英國科學家發現貽貝能過濾塑膠微粒 將更容易將塑料自環境移除
近年,有鑑於塑料污染問題越來越被重視,再加上塑膠微粒會隨著時間持續分解成越來越小的微粒,如何確實且有效地處理這些流入環境的塑膠微粒成為許多科學家的研究主題,例如普利茅斯海洋實驗室的科學家正在進行透過「貽貝」為過濾系統的塑料清理實驗,近期更傳出重大發現。
此實驗證實,貽貝在食用浮游生物及所需食物時,同時也會攝取到塑膠微粒,但牠在過濾掉海水之後,塑膠微粒會結合在糞便排出,而這些糞便會快速下沉,接著科學家就能確實收集這些糞便並同時將將塑膠微粒從環境系統中取出,有效解決以往塑膠微粒難以精準移除的問題。而根據研究試驗,每300隻貽貝每小時可以過濾出25萬個塑膠微粒。
儘管上述僅為實驗室中的水槽實驗,但為了解可行性,科學家將貽貝放置在大型網狀容器中,方便搜集塑膠微粒糞便,並放在普利茅斯灣持續實驗。
海洋生態學教授Pennie Lindeque表示,實驗至今對於清除塑膠微粒是非常樂觀的,貽貝擁有高度進化的過濾系統,可以有效搜集廢棄物讓人類處理。他對於此系統可能可以改善被塑料污染的環境如碼頭、港口等感到興奮。
普利茅斯海洋實驗室研究團隊嘗試以貽貝的過濾系統分離出海水中的塑膠微粒,且實驗在近期有了大進展(影片來源:普利茅斯海洋實驗室YouTube頻道)
塑料污染是全球問題 台灣也無法避免
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oundation)在2019年公布委託澳洲紐卡斯爾大學(University of Newcastle)進行的塑膠污染報告中也指出,塑膠微粒對環境的危害非區域性、而是全球性。
在台灣,根據綠色和平組織台北辦公室2018年的海域微塑膠分佈調查中,發現基隆海域的塑膠總量最多,微塑膠最高達約79萬個,而這些微塑膠容易吸引浮游生物聚集,當海洋生物又將浮游生物吃下肚,微塑膠便會進入生物食物鏈,人類若食用這些海鮮,將不知不覺讓微塑膠進入體內,甚至有可能危害健康。
從源頭減塑才是根本之道 在生活中落實是所有人的責任
儘管科學家發現貽貝能協助處理塑膠微粒問題,但大多數研究塑料污染的科學家都認為「從源頭減塑才是解決的根本之道。」
歐盟議會在2019年時就以高票通過,自2021年7月起禁用包含吸管、棉花棒、餐具等10種一次性塑膠製品,同時制定「生產者延伸責任」,生產塑膠製品的生產者必須負擔回收成本,如香菸製造商自2023年起,將支付菸蒂回收之費用。
回到台灣,儘管目前已有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的規定,以及發布「一次用塑膠吸管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來規範塑膠使用量,但強制禁用吸管、飲料杯、購物袋、免洗餐具等4種一次性塑膠製品卻要等到2030年。
作為消費者以及生活在這個環境的我們,從生活中落實減塑是必須肩負的責任,就算法令尚未強制執行,仍須早點進行,不然再多貽貝也處理不完大量的塑膠微粒污染。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你的「生態存摺」有多少存款? 減塑,請你斤斤計較
▶全球一年用掉8550億個塑料小包裝袋、足以覆蓋整個地球表面!
▶從保護海洋到捍衛人類健康!歐洲預計2030年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