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好食好事基金會發布「食農創業痛點調查問卷」結果,發現多數食農創業家自認有能力推出有競爭力的產品、但是品牌知名度卻不足,而多數食農創業者想了解研發預算該如何擬訂,同時又擔心沒有足夠人事成本,將產品外包後又擔心技術會外流等問題。
整理=編輯部
食農新創在創業時往往遇到定位、策略、客戶、定價、通路等問題,而好食好事基金會在2022年6月綜合45組台灣食農新創團隊調查問卷結果顯示,食農創業不僅在研發、人事成本居高不下,其銷售通路與行銷包裝也面臨決策上的兩難。
食農創業家自評最不足的是「品牌優勢」
什麼是食農創業家的優勢?在可複選的前提下,創業家有74.5%自評深具「產品優勢」,公司產品具有競爭性,有68%認為具有「技術優勢」,第3個創業優勢則是「市場優勢」,自認有先驅者優勢或藍海市場優勢。但是整體而言,有近9成都覺得自己尚不具備「品牌優勢」。
多數食農創業家自認能推出有競爭力的產品,但普遍自認品牌知名度不高。(圖片來源:好食好事基金會提供)
6成5的創業家最苦惱「銷」跟「財」2大課題
若從管理學的「產銷人發財」5個面向來自評,食農創業家在創業時遇到最困難的問題是「銷」跟「財」兩大課題,顯示新創團隊在資金成本以及通路銷售最需要專業協助。
多數創業家最苦惱「銷」跟「財」2大課題。(圖片來源:好食好事基金會提供)
食農創業面臨5大困境 最需要專業協助
1、擔心無法機械化生產造成產品變異風險
若進一步探究食農創業家在「產」的領域,遇到的前5個困難,創業家的問題都很實際,團隊遇到最大的問題是:「因為創業時間不久,操作仍須倚賴人工作業居多,人工就代表產品的變異風險,我們該怎麼做?」有近3成的食農創業家遇到產品因為人為因素所造成的風險,顯示在無法機械化生產前,儘管有技術優勢,但涉及人為操作,就代表不穩定與風險。
2、不清楚產品定位
大家遇到的第2個困難是「產品定位有點模糊/不知道自己的產品定位對不對/產品定位到底是指甚麼?」進一步分析,提出這個問題的創業家竟然大多是創業3~5年的團隊,換言之,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洗禮,創業家們開始疑惑自身的產品定位,面臨是否要調整的挑戰。
3、不知如何評估設備採用問題
食農創業家遇到的第3個問題也很務實,科技農創需要專業設備,對創業不久的食農創家來說,「該如何評估要用租/買(二手/全新)設備?」也有24.4%的創業團隊有這個困擾。
4、無法拿捏該多方或單方合作
另一個同分問題則是所有從事農業相關的創業團隊都會面臨的考驗:「農產業的產品需要看天吃飯,我們到底該單一來源合作確保穩定性?還是應該多找一些來源降低風險?」這個問題背後反映的不只是產品來源多寡,更深一層的意涵是如何確保產品供應鏈的穩定?若結合科技更涉及產品溯源、物聯網等機制跟供應鏈的關係。
5、原物料供應如何維持穩定性
第5個大哉問是「我們所需要的農創原物料,在材料端遇到問題,例如不穩定、稀缺姓、進貨價高等問題。」有此困擾的團隊產品相較於其他食農創業家,其原物料端供應較為特殊,例如蒲草、苦茶油、魚苗等等,這也是新創團隊異軍突起的優勢,但是選擇的原物料稀缺,也成為劣勢,如何取得平衡是食農創業家想知道的。
多數食農創業者認為創業初期操作倚賴人工,對於產品穩定性有風險。(圖片來源:好食好事基金會提供)
食農創業家對「行銷策略緩不濟急」最有感受
在「銷」的面向,食農創業家們遇到的問題較為平均,從策略、定價、行銷(含包裝)、通路、銷售等都有各自不同的困擾,大家最大的疑問是「大家都說要有行銷策略,但是市場變化這麼快,策略好像趕不上變化,真的需要規劃嗎?我怎麼知道我的策略對不對?」,共44.4%;接著再從中抽絲剝繭,提出這個疑問的有超過半數是創業5年以上的公司,顯示食農創業家隨著組織擴展、創業時間越久,對如何擬定策略,甚至是質疑策略的必要性有極大的疑惑。
多數食農創業家擔心市場變化快,策略趕不上變化。(圖片來源:好食好事基金會提供)
4成6的創業家在意哪些工作可委外而不用擔心技術外流
在管理學上的「人」,係指「人力資源」,包含選才、留才、育才等概念,食農創業家普遍屬於微型企業,有高達46.7%表示「公司養不起太多人,又擔心專業外洩,不確定那些東西可以外包?」這個問題也是時代的課題,要如何善用外部資源又要信任夥伴,除了從經驗中學習識人之術外,是否還有其他專業判斷?
大家的第2個想知道的答案是「每年都要調薪嗎?要調多少幅度算是合理?」對資本額不高的創業家來說,這是每年都會遇到的留才相關的問題。而第3個最需要解決或釐清的問題則跟組織規模與制度有關,大企業有完整的在職訓練、員工福利等制度,但是對微型的企業來說,如果未提供完整的教育訓練與福利制度似乎也不利於留才跟育才,加上產也屬性常必須到產地走動,因此,食農創業家們想知道「公司小,在職訓練就是做中學,員工福利就是偶爾吃吃飯聚餐,或是產地見學,這樣應該就夠了吧?」這樣的規劃會衍生那些問題呢?
第4個問題跟留才有關,食農創業屬於創新的領域,創業家們有近3成指出「新進同仁不耐操、不肯加班或共體時艱、來一陣子就走人,找不到適合的人。」第5個問題更是創業家的兩難,由於微型企業找人不易,若遇到不懂產業卻充滿熱忱的面試者,該聘用嗎?會有那些問題呢?有22.2%的創業團隊面臨這樣的兩難,若深入分析,有此困擾的公司有7成是以科技或技術為核心專業的企業。
多數食農創業者沒有太高的人事預算,同時又擔心外包後技術會外流。(圖片來源:好食好事基金會提供)
研發成本是無底洞,該繼續研發下去嗎?
好食好事基金會表示在質化調查時,曾請食農創業家直覺回答目前遇到的最大問題,有近6成都提到「資金」問題,研發跟預算是一體兩面,根據問卷結果,有37.8%的創業團隊都面臨「研究到一半,資金出現缺口,面臨兩難,要繼續研究下去嗎?」的困難;食農創業團隊還想知道「產品研發成本高,導致終端售價高,不知道如何處理,我們這領域的研發成本佔多少算是合理的啊?」顯示在食農這個新興領域,研發是個難以評估的無底洞,何時該停損、要抓多少R&D的成本是大家都想知道的。
此外,也有近3成的創業團隊指出「我們想解決的是未來性的問題,相關技術還不夠成熟。」從研發面來看,這代表新的可能,從財務面來看,這代表可能需要更充裕的資金。
第4個關鍵問題跟製程有關,創業維艱,能省則省,有26.7%的創業團隊想知道「我們有建立SOP,但是製程還是不穩定,要如何抓出製程中的錯誤或是不必要的浪費?」這涉及領域專業以及如福爾摩斯探案般的明察秋毫的能力,有此問題的團隊創業時間約2~5年,但也有少數創業5年以上的團隊仍面臨製程問題,顯示不管創業時間長短,建立有效的SOP是所有創業團隊都需要的。
多數食農創業者想了解研發預算該如何擬訂,及多少預算才算合理。(圖片來源:好食好事基金會提供)
食農創業很燒錢,4成以上業者想知道何時該止血?
損益評估資金是創業的燃料,最後,從「財」來分析,創業開門就是燒錢的開始,有44.4%的食農創業家都想知道「研發、行銷都很花錢,公司還沒賺錢,損益無法平衡,要如何評估公司該繼續還是止血?」
第2個想釐清的問題則跟成本結構有關「食農創業的成本結構很強調研發,不知道如何分配預算才是合理?包含行銷預算、固定成本、變動成本等等」,有37.8%的創業家想深入了解。第3個問題則展現了創業家的企圖心,不分創業年資,有35.6%的創業團隊都想知道「甚麼時候該考慮增資或增加股東?」評估的標準是甚麼?
另一個食農創業家感到煩惱的問題則跟食農產業特色及現行制度有關,「很多小農的農產品原物料無法開發票或收據,公司的帳務很難具體呈現營收,成本也很難認列,怎麼辦?」這個問題也導致食農企業高估營收,低估成本,很難具體呈現真實損益數字。
多數食農創業者想了解投入研發多久後該停止資金挹入。(圖片來源:好食好事基金會提供)
食農創業家期待更多企業與投資媒合會
最後,食農創業家也表示,希望有更多的企業或投資媒合會,也期待能跟業師/顧問有更多一對一的諮詢時間;對食農創業家來說,同儕交流聚會也是凝聚感情、相互分享經驗跟加油打氣的重要力量,多會期待能有虛實整合的線上線下的學習與交流,在食農創業這條路上走得更久更遠。
多數食農創業家期待更多企業與投資媒合會。(圖片來源:好食好事基金會提供)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投書】化危機為轉機,後疫情時代食品業下一步該怎麼走?
▶垂直農場不只多產又省水!美國新創還用它來解決失業問題
▶食品供應鏈版Tinder?愛爾蘭新創為促進B2B交流 推出食品界B2B交友程式Kway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