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署長張致盛2020年甫上任,便面臨新冠肺炎疫情及國際市場變異的挑戰,要讓台灣漁業在國內消費市場與出口貿易趨勢之間突破,他認為須回歸原點,從「生產端」開始改變。
採訪=林玉婷、張語屏
撰文=張語屏
逢年過節料理全魚百匯的忙碌場景,取而代之的是在網路輕鬆下單,透過宅配或超商取貨,照著包裝上的食譜步驟,簡單佐上蔥薑,或是僅需復熱即可的料理包,過往需要繁鎖處理的功夫魚料理,現今小家庭、年輕族群隨時都可吃到。
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署長張致盛2020年甫上任,便面臨新冠肺炎疫情及國際市場變異的挑戰,為了改善漁民生計,他開始一連串在漁產品品牌的革新。
觀察消費者生活場景 可見消費行為的改變
「從市場水果的價格就可以觀察消費者的偏好,漸漸地對於需要剝皮、削切、再置入盤中等的水果,像是柚子或柳丁,也反映出消費者偏好方便處理的種類。」張致盛以消費者吃水果習慣,分析漁業要發展,應該回歸當今消費者的生活場景。
「上班族下班時間不定,外食比較多,即使走進市場買魚,由於不知如何去除魚鱗魚內臟這些廢棄物、也不知道要怎麼煮,當產品不符合生活習慣,就不會想要買魚。」張致盛說明,國人不接受的水產品,就會賣得不好,當然就會影響價格和漁業發展。
方針一:制定產品生產與加工策略 方便取得、方便料理、健康無負擔
思考消費者的採購方式與家中廚房的場景,張致盛表示,現在家庭結構以雙薪家庭、忙碌的上班族居多,早已鮮少進出傳統市場,家裡甚至沒有砧板,刀子種類也不多,漁民其實也能從親友一般生活場景觀察到,在生產端就可以先為消費者處理好。
張致盛談起漁業經營,他表示首要讓消費者「方便取得」、「方便料理」、以及「健康無負擔」這3大原則,「切片或塊,做成小包的包裝,講究新鮮、衛生,沒有高油脂,想吃也能隨時買到。」
想在家中做點營養的鮮魚料理或湯品,不上魚市場也能在超市購買或網上訂購符合食品安全的各地特色魚種,事先分切包裝好的產品,解凍後料理加上簡單佐料,幾分鐘內就能上菜。(張語屏 攝)
方針二:鼓勵漁民從產品研發思考創立品牌 拓展新族群為產業加值
魚在捕撈或在養殖池育成後,定期檢驗環境和魚的用藥安全標準,就可做三去三清(去鱗、去鰓及去內內臟)初級加工,或進一步處理為魚片、清肉、魚骨部位分切等。張致盛鼓勵年輕漁民和漁民團體從事初級加工廠、研發調理包或其他加工品來創立品牌。
以品牌方式出發,張致盛表示產品價格才有機會提高,有利潤,產業才能永續,「所以讓民眾更方便料理的即食料理包,或是做整合行銷,例如漁會和早餐店合作,開發去刺打成魚漿的虱目魚排堡商品,讓消費者有更多選擇且能接受,就能開拓新族群。」
漁民業者開發「鯧魚米粉湯」即食料理包,民眾僅需拆封、復熱兩步驟就能輕鬆吃上「辦桌」功夫菜。(張語屏 攝)
方針三:通路型態的改變 消費者也能接觸以往少見的國產魚
藉由多元通路鼓勵漁民業者打出自己的「品牌」路線,也找到自己的客群。漁業署在2020~2021年分別成立以漁業青年及個體戶為主的「鱻魚購」,以及提供漁民團體如漁會、合作社及大宗漁貨業者「漁業嘉年華買魚去」,以品牌概念,各自上架到兩大電商平台銷售。
從野生捕撈烏魚到開發精品烏魚子醬 轉型加工銷售商品佔比5成
天時福水產在1980年代以捕撈野生烏魚到烏魚子製作為主,在漁獲量逐年減少後,第三代承接養殖基底並改以健康無添加防腐劑概念,開始提高烏魚子品質,和第一代老師傅共同開發出「烏魚子醬」,並不斷研發其他產品,也曾在2013年連續3年獲得「台灣十大優質烏魚子」多項獎項。
天時福新世代接班人㩦手家族開創元老老師傅,研發推出「烏魚子醬」、「烏金泡菜」。(張語屏 攝)
天時福國內業務部代表人員許偉琪表示,天時福產品在漁業署「鱻魚購」正式上線時,也同步上架。「天時福雖以烏魚為代表產品,也陸續開發鱸魚、虱目魚產品。在自家和鱻魚購平台上有8成產品以冷凍商品為主,銷售最好的是冷凍生鮮組合套餐產品,調理食品在2017年陸續推出後,目前也佔有5成的銷售成績。」許偉琪對於漁業署針對漁產品的關心與網路商務推動,表示很有感。
拓展通路能見度增加 澎湖區漁會:更能導入行銷規劃資源
過年前民眾採購生鮮產品,也多透過網路平台,澎湖區漁會也將銷售最好的產品以青斑魚分切禮盒、干貝及小管醬乾貨商品,以品牌方式上架到2021年開站的「漁業嘉年華買魚去」網站。
澎湖區漁會魚產品直銷中心主任顏德福表示,「2022年過年前的整體產品銷售成長,就有1成5以上。往年此時沒有這個平台,也不會有這樣的銷售成績。」
顏德福也分享澎湖漁會已在產品端,把一條魚做各式分切方式,提供多元產品的組合,方便料理也更吸引民眾購買。「現在都屬於小家庭,所以在產品端就可以把一條3.5公斤左右的青斑魚,先做三去三清處理,然後輪切成6片,有魚尾排和下巴各2片,以及另外2包魚頭的切丁,同時也規劃成方便的料理包,像這樣的產品,搭配特別活動,推廣國產魚如黃金鯧、黃錫鯛、以及無人島野生紫菜等地方特色產品。」
電商平台若能持續運作,顏德福表示,除了對營業額會有一定的增長,漁會也將能針對消費過的會員民眾,做為未來行銷規畫時的潛在客戶,讓澎湖的海鮮產品組合推廣到島上民眾。
張致盛表示,在疫情期間漁民多了銷售與曝光管道,同時也能建立品牌觀念,平台不需再繳上架費也不抽成,就有機會把優惠提供給消費者,讓民眾更願意接觸國產魚。
女性佔9成電商平台客群 熱賣小包裝、分切生鮮或即時料理
根據漁業署兩大電商平台統計分析,上班族、小資族的單身者或2人以下的客群,多會選擇在「鱻魚購」平台消費;而大宗漁獲為主的「漁業嘉年華買魚去」,則以40~49歲為主的客群,女性總共佔9成,澎湖區漁會提供主力消費者數據,也以40歲至60歲以上的女性為主。
兩大平台銷售成績佳的產品,以小包裝、已做好三去三清的處理、分切好的生鮮漁貨,或是簡單加熱就能食用的加工食品如蝦餅、蝦捲及魚水餃等,也符合工商社會方便煮、健康吃的飲食習慣。
張致盛分析,「從2020年到2021年的建置和管理費用約3000多萬,甫以實體通路據點、自動販賣機、促銷活動與網購平台,推估可協助上架的漁民業者,總計可有約1億4千多萬元的收益。」
消費者選購漁產會有哪些偏好、料理的場景、和料理的對象,都會影響選購時的決策,而生鮮漁貨以「方便取得、容易料理、健康無負擔」為出發點,讓消費者在日常就能隨時隨地吃到健康無慮的國產魚,漁民以品牌出發,拓展多元通路也將更具有市場競爭力。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除了蔬果箱還有鮮魚箱!「漁業嘉年華」平台匯集全台水產品,讓你自煮沒煩惱
▶「自煮管理」不擔心!國產生鮮供應不斷鏈,這些平台都可以幫你外送到家
▶國產鮮美虱目魚也能線上買!漁業署聯手南部七大漁會,幫你產地直送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