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英國「學校膳食計劃(School Food Plan)」的發起人Henry Dimbleby 指出,英國食育的目標是改善國人的健康,台灣推動食育的原因則是近年頻頻出現的食安事件,使得人們覺察到自己對供應鏈以至食物本身的認知不足。
撰文=嚴永龍
因綠色革命的緣故,縱使世界人口自 1950 年的 25 億增長至 2017 年的 75 億,人類在同樣的資源環境下仍可餵飽 7 分之 6 的人口。然而,糧食科技進步也帶來不少問題,加工食品業者為求減少成本,可能難以兼顧食品的營養價值,而供應鏈的透明度不足,民眾不清楚食物的來源,不良飲食所引發的疾病在全球各地盛行。英國「學校膳食計劃(School Food Plan)」的發起人 Henry Dimbleby 認為,食育的目標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讓人們重新認識食物,建立對健康有益的飲食模式。那麼英台兩國食育到底有何不同呢?
烹飪課乃英國食育重點 改革學校膳食全憑師長
Henry 是英國著名連鎖餐廳 Leon 的共同創辦人,他指出,如果在供應鏈上出現了食安事件,危害民眾的健康權益,那是政府機關須處理之事務,而非食育的功能所在。「食育旨在返回供應鏈的源頭,令普羅大眾知道何謂真正的營養食物。」Henry 續道:「這世代的人幾乎不懂得怎樣從食材開始,親自下廚,我們想要教導他們如何料理,了解食物從何而來,這樣才能化解糧食科技發展帶來的健康問題」。
以前英國學校的餐點,大半是如三明治、炸物等加工食品,而且少於 5 成的學童食用學校供應的午餐,全英國甚至有 4 分之 1 的學童因不良的飲食習慣而過胖;英國國民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在 2012 年花費約 100 億英磅照顧因不良飲食造成的病患。有鑑於此,Henry 於 2013 年展開 「學校膳食計劃」,志在改善學校午餐的營養品質,並通過食育課程,使學生具備基本的烹飪能力,從中養成正確的飲食觀念。近年他推動食育立法,使得英國政府規定,14 歲以下的學生皆須學會烹調 20 道菜色,Henry 一再強調,烹飪是充滿創意性的教學活動,學生能從烹飪帶來的樂趣中加深對食物的認識。
「學校膳食計劃」受政府資助,但公部門並不是主要的執行單位。Henry 解釋,政府在推動食育所發揮的力量,其實頗為有限,國家固然可以投放資金及制定法規,但食育的推手始終是學校自身。根據他的觀察,如果校長或老師重視學生的飲食健康,採取行動,著手改善學校膳食的營養品質之餘,關注學生的用餐體驗(如:食堂環境、膳食口味),並加入食育相關的課程,便能建立健康的校園飲食文化。「飲食觀念的推廣工作同樣重要,我們也要讓學生知道『均衡飲食』是件很酷的事情。」Henry 補充道。「學校膳食計劃」實行數年已見成效,截止 2015 年,英國有超過 85% 的幼兒學童在校用膳,餐點均符合政府的校膳營養標準。
國情不同造成英台食育差異 台灣更具飲食文化優勢
Henry 受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之邀,參訪了新北市的永平國小,讓他對台灣食育感到驚艷。為了交流食育心得,Henry 曾走訪世界各地,其中包括一個巴勒斯坦難民營:「儘管這些人處於極端的生活環境,他們跟我們一樣,還是非常關心孩童的飲食品質及其教育。」他認為,各國對食育的看法大同小異,皆為了下一代的福祉,而台灣食育的優勢在於,其飲食文化相當健康,台灣人一般不會食用過多加工食品。Henry 早前與永平國小的學生共進午餐時發現,相較於英國學生,台灣學生顯然不抗拒蔬菜,飲食結構更為均衡。
各國食育在本質上相同,動機卻不一樣,導致大家發展出不同的課程體系。Henry 指出,英國食育的目標是改善國人的健康,台灣推動食育的原因則是近年頻頻出現的食安事件,使得人們察覺到自己對供應鏈以至食物本身的認知不足;他欣賞永平國小的食農教育,並且始終認為,烹飪課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台灣是否應借鑑他國食育經驗? Henry:往外看不如往內看
那麼,台灣應如何借鑑英國食育的成功經驗?Henry 透露,他在籌備「學校膳食計劃」 時,也曾覺得外國食育的發展比較完善,但其實後來發現,英國國內有些學校也做得不錯:「所以我認為,往外看不如往內看,台灣可以先看看本地有哪些食育出色的學校,了解他們成功的原因,讓這些學校成為食育典範,鼓勵其他學校到訪學習。」Henry 亦表示,比起英國和美國,台灣的飲食文化相對健康,而且台灣民眾體認到食品安全、營養飲食絕非必然,需要大家共同推動。他相信,只要台灣食育持續發展,有望成為英美兩國在食育上的學習對象。
延伸閱讀
▶ 營養午餐不營養? 看看英國食育專家 Henry Dimbleby如何推動校園飲食革命!
▶ 好食好事基金會董事長陳宏裕認為 台灣食農的未來還缺這臨門一腳
▶ 孩子的食教:行動烹飪教室開進來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