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許多研究證實,抗菌劑使用的數量、種類及適時性與抗藥性菌株的出現息息相關,有些研究更進一步指出,動物用抗菌劑的大量使用與抗藥性菌株的出現之間也有正向關聯,進而嚴重壓縮了人類疾病治療的空間。
撰文=周崇熙(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教授,兼任臺大環安衛中心副主任。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ILSI 專欄作家)
抗菌劑的使用與抗藥性菌株的出現息息相關
1928年9月28日是人類第一天發現抗菌劑的日子,自此抗菌劑被廣泛使用於預防或治療人類與動物的細菌感染症,但抗藥性菌株比例升高的現象也伴隨而生,逐漸對治療的成功率造成威脅。
儘管細菌產生抗藥性的機轉十分複雜,但使用抗菌劑所產生的篩選壓力的確是抗藥性出現的重要因素。許多研究證實,抗菌劑使用的數量、種類及適時性與抗藥性菌株的出現息息相關,有些研究更進一步指出,動物用抗菌劑的大量使用與抗藥性菌株的出現之間也有正向關聯,進而嚴重壓縮了人類疾病治療的空間。
(圖一)抗菌劑的使用與抗藥性菌株的出現息息相關。
抗藥性細菌在人類、動物、環境間相互影響
隨著不斷累積的研究與觀察,傳統上認為人類與動物細菌間抗藥性的傳遞方式,已逐漸納入了「環境」因素。抗菌劑使用的增加,造成環境中抗藥性菌株比例上升,在其無遠弗屆地進入陸地與水域後,最終導致抗藥性細菌可藉由人類、動物、環境互相傳播的複雜關係(圖二)。抗菌劑的使用所延伸出的抗藥性問題已成為威脅著病人照護、公共衛生、農業與經濟及國家安全的重大議題,對人類、畜殖動物所造成的「生態傷害」也逐漸受重視。
(圖二)抗菌劑使用的增加,造成環境中抗藥性菌株比例上升,在其無遠弗屆地進入陸地與水域後,最終導致抗藥性細菌可藉由人類、動物、環境互相傳播的複雜關係。
追求生態永續 「無抗飼養」蔚為風潮
一般而言,畜牧業使用抗菌劑之目的主要有3項:(1)預防家畜禽生病、(2)家畜禽生病時用於治療,以及(3)將低劑量的抗菌劑添加於飼料中,可能有促進家禽生長的功能。為了保障人類與動物的用藥選擇,近年來相關國際組織極力倡導須謹慎使用抗菌劑,在此思維之下,促進家畜禽生長並非使用抗菌劑的必要因素。
歐盟自2006年起全面禁止對產食動物的飼料添加非治療用途的抗菌劑,這類的抗菌劑一般稱為「抗菌劑促生長飼料添加劑」(Antibiotic Growth-Promoters, AGP,或稱為含藥物飼料添加劑),主要以預防細菌性疾病及可能有促進家畜禽生長的功能為產業所喜用。此一「無抗菌劑促生長飼料添加劑飼養」(簡稱「無抗飼養」)的趨勢,已漸漸被許多國家認同並著手跟進,面對全球消費者食安及環保意識的抬頭,「無抗飼養」將是家禽產業新一波的升級重點。
《本文獲ILSI授權轉載》,原文標題:「從臺灣家禽飼養的「前瞻計畫」─談無抗飼養」
延伸閱讀
▶雞肉食安5大問:想安心吃雞就看這篇!
▶乳牛也會生病 用藥是為保障牛奶品質
▶想調整體內菌相?與其買藥劑 不如從飲食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