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謝世超試驗過十幾種替代木屑的原料,例如椰子殼、椰子果肉等,並以科學化方法紀錄成效,最終發現「咖啡渣」不僅能種出健康且好吃的蕈菇,也是最能規模化和產業化的農業廢料。

撰文=林玉婷

高纖低熱量、營養價值高的菇類,在健康意識抬頭下,全球市場快速成長。但養菇需要木屑提供成長所需養分,當需求量急速增加,全球樹林就同時遭受過度砍伐。地球公民基金會2009年就曾估算,台灣養菇業每年所需木屑量高達35萬4,740公噸,為養菇而大規模伐木,相當於一年吃掉88座大安森林公園,造成台灣山林的生態浩劫。同一年,出身為馬來西亞華人的國際食農創業家謝世超(Terence Chia Shi Chao)看到了同樣的問題,投入五年以上的時間試圖找到與生態平衡的替代方法,最終發現「咖啡渣」也能種出好菇!

「創業要從自身出發!」謝世超談到自己投入食農創業的原因,源於2008年緬甸風災對他的震撼。這場約造成15萬人死亡的浩劫,不僅是因為強颱,還因為緬甸政府拒絕國際救援,而使得傷亡人數不斷攀升。人為疏忽造成的人身傷害,深深震撼了他,他心想,他能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於是決心投入以科技驅動的社會創新事業,並選擇以改善菇類種植技術為標的,希望減少市值600億美元的真菌產業造成的環境破壞。

不過,作為市場先驅者總是辛苦的。謝世超試驗過十幾種替代木屑的原料,例如椰子殼、椰子果肉等,並以科學化方法紀錄成效,最終發現「咖啡渣」不僅能種出健康且好吃的蕈菇,也是最能規模化和產業化的農業廢料。但是當他開始對外遊說與尋找願意合作的農場時,卻不斷碰壁,只因為馬來西亞當地的環保意識尚不足,以生態保育為理由並不足以說服傳統產業革新。這時候謝世超念頭一轉,找不到合作夥伴,不如就自己種吧!因為要真正解決養菇業對環境破壞的問題,只是找到解決方法沒有用,還要能真正落實到產業實務中,因此要有產能和產量,才足以說服業者調整其生產模式。

於是,謝世超2012年成立了新創公司Autopoiesis Labs,除了實際以咖啡渣種植蕈菇,達到每日產量150~200公斤之外,其團隊還利用大數據和物聯網(IoT)技術監控菇類的成長過程和收成成果,同時建立了一個自動化的人工智能學習平台,以中小型農民為服務中心,希望藉由農民共享資料,透過不斷增加的數據,持續提高菇類產品的生產效率,使養菇產業能更進步,也希望能幫助小農轉型、增加收入。如此創新的作法,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以下簡稱MIT)數位實驗室開放農業計畫的肯定,邀請他加入一起研究。但此時,謝世超面臨到創業的第二個階段「事業如何持續性發展」的問題。

「東南亞IoT的技術發展成熟還需要7~8年」 謝世超回歸創業初衷來思考,雖然光是種菇賣菇已經上了軌道,還拿到一筆高達新台幣1500萬的年訂單,但團隊想做的不只是農夫,重要的還是能讓產業創新且提升的IoT技術,光自己能做、卻無法技術輸出,就無法讓市場擴大。因此即使Autopoiesis Labs在創立五年後已收支平衡,更有創投公司看中其市場發展潛力,願意投資50萬美元支持他的事業發展,謝世超最後還是忍痛婉拒創投的加入,並於2016年4月先暫停了該公司的業務,等待適合重新切入市場的時機點。「有付費的顧客才叫事業,市場的痛點要夠大才能支撐一個事業」謝世超回顧整個創業歷程下了這個結論。

在此過程中,讓謝世超的創業思維有個關鍵性轉變的因素,正是因為2015年參加了MIT所舉辦的創業極限挑戰營(MIT Bootcamp)。這個由MIT創業實務講師領導的營隊,讓學員在六天五夜中與來自各國的菁英一起密集腦力激盪,分組提出最符合市場需求的産品與解決方案,最後提出商業構想來接受評審考驗。「團隊很重要」謝世超強調,能進入Bootcamp的學員都是對創業有熱情有想法的人,但是營隊的要求是要分組提出創業方案,如此就不能太過自我,學習如何團隊合作、各自發揮所長達成綜效,反而是最大的功課。這樣的經驗,讓他日後面對50萬美元的創投機會,考量到雙方理念問題可能造成日後的經營危機,而決定忍痛婉拒。

因為表現優異,謝世超2016年開始成為MIT Bootcamp的面試官和教官,是亞洲區唯一的華裔教官,2017年9月MIT Boocamp以「Beyond Food超越食農」為主題,首次在台灣舉辦。謝世超透露,面試時他特別看重報名者是不是有自己的個性和想法,「但不能太自我中心」謝世超強調。若有幸入選,謝世超也提醒學員必須帶著有準備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前來參加,明白自己的目標、努力學習。

至於謝世超的下一步?他笑著說「同時有幾個計畫在進行」,除了導入資產證券化與群眾募資概念、讓一般人也可以接觸頂級地產投資之外,也正與新加坡政府合作為全國理工教育系統設計一套與「食」主題相關的物聯網,此外也建立了一個可平等獲得軟體工作培訓和就業機會的平台,來幫助婦女、少數民族和東協地區貧困人民。

即使暫停了養菇事業,謝世超的創業之路仍在持續。他拓展的領域,就如同他在LinkedIn上所登錄的頭銜:連續創業家(Serial Entrepreneur)、設計工程師(Design Engineer)、社會創新家(Social Innovator)一樣,精彩且多元。其中不變的,就是他對社會的關懷以及希望運用創新思考來解決問題的初衷。

創業Tips:

  • 在自己身上找問題!從自身出發,思考市場所需。
  • 創業絕對有風險,要能瞭解自己對風險的承受度。
  • 失敗是創業必經之路,要能承受打擊。
  • 有共同目標的團隊,是成功之鑰。
  • 要能抵制誘惑,創投資金的投入雖解創業之苦,但可能延伸出合作理念不合的問題,需謹慎思考。

延伸閱讀:
全球矚目創業課程!MIT將來台舉辦食農創業體驗營
農創不簡單:4個青年創業的食安Know How
MIT來台傳授創新秘笈 帶台灣食農走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