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台灣在1965年成為世界第2大香蕉出口國,總值達5500萬美金。但在1970年,日本政府利用進口配額的方式,間接限制台蕉出口日本市場的總量,卻同時對菲律賓與中南美洲生產的香蕉採取自由開放的進口方式,使台灣逐漸失去日本市場。
撰文=王驥懋
從去/ 連結的視角來看,台灣過去在冷戰以及美援的架構下,形成2個重要的出口農產品:香蕉以及豬肉。香蕉在戰後 迅速成為台灣外銷的重要農產品(外銷金額僅次於米及糖。)根據FAO(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資料顯示,台灣在1961年之時,香蕉的出口總值為世界排名第10,達到11035000美金。在1965年更一舉成為世界第2大香蕉出口國,總值達55083000美金。
日限制台蕉進口數量 失去日本市場
受惠於日本香蕉市場自由化以及美援對於台灣香蕉基礎設施的挹注(例如:高雄港於1963年,以美援貸款所興建的香蕉基礎設施:如香蕉倉庫又俗稱為香蕉棚)。台灣在1970年代前,已成為日本市場的主要供應商。然而對於日本貿易商而言,為了分散對於台蕉高度依賴的風險,必需尋求更廉價的海外香蕉供應地。因此,日本政府自1970年起,一方面利用進口配額的方式,間接限制台蕉出口日本市場的總量,另方面卻對菲律賓與中南美洲生產的香蕉採取自由開放的進口方式,間接導致台蕉的成本提高。此外在生產品質未顯著提升的情況下(特別是包材以及品項上),逐漸失去日本市場。
2005年開始,台灣開始開放香蕉輸日貿易自由化(即過往由青果合作社聯合輸入,改為任何貿易商皆可接單出口的方式),這使得台灣的香蕉輸日的情形,更加雪上加霜。從商品鏈的去/ 連結的立場來看,台灣在1960年代整合進東亞的香蕉市場商品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家經濟所得並促進地域發展。然而香蕉商品鏈在此時間仍然是買家驅動商品鏈的結構,日本買家及日本貿易配額等「生產參數」,對於商品鏈的重塑,仍然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失去了日本市場之後,台灣許多蕉農同時也面臨離農及高度依賴國內市場及政府補貼的難題。當國際農糧發展在追溯新的香蕉商品鏈至菲律賓時,台灣的香蕉生產也經歷了去連結的過程。
在「連結」上的台灣農產:萵苣和鳳梨
從去/連結的觀點來看,目前台灣的2項出口明星產品:萵苣以及鳳梨。都是目前正「連結」上全球商品分工網絡的農產品。
2003年~2015年台灣結球萵苣出口數量。(資料來源:農委會提供)
2012年~2017年台灣鳳梨前3大出口國。(資料來源:農委會提供)
以萵苣而言,透過新的冷鏈技術、契作以及農改場的積極介入生產共同運銷、生產及採後改良,台灣業者打敗美國萵苣出口商。從2010年後,一直是日本萵苣鮮食市場的主要供應商,主要供應日本麥當勞等業者。台灣的案例,揭露了一地區如要接合上國際生產網絡,需要複雜的生產、物流以及採後保鮮技術;經濟學知識所引發的共同運銷概念;鑲嵌在地親屬關係的契作型式等。這些「人」及「非人」面向的整合,都並非僅關心「鏈」治理型式的商品鏈概念可以解釋的。
同樣地,台灣接合上日本市場,雖然象徵著台灣接上新的萵苣全球生產鏈,但也同時象徵資本從美國市場撤離,尋求更低價、快整的供應者。而接合上全球市場,對於在地的影響也是多元和複雜,例如:連結上萵苣的供應網絡的確提供了在地生產者穩定的價格保障,但同時也象徵受國際市場價格的影響更大。此外,台灣供應商雖然可以透過分散市場,來降低風險,然而商品鏈中的日本買家,是否會如同香蕉出口事件一樣,透過配額或是其他方式來降低對於單一供應商的依賴,同樣是值得後續研究。這也突顯商品鏈的治理分析以及後續相關的研究概念:如國家制度、社會慣習以及生產技術,提供一個分析台灣農糧出口的重要概念基礎。
內容來源:《食農X實農:屬於臺灣人的食與農》,開學文化出版
審稿編輯:李若威
延伸閱讀
▶農業出口大國的秘密!企業化的丹麥農業,有什麼值得台灣借鏡?
▶台灣鳳梨面臨外銷危機怎麼辦?看看紐西蘭怎麼推奇異果?
▶從史瓦濟蘭混亂的農產品交易看台灣 劉晉儒:台灣農業跟非洲一樣需要被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