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17世紀末「茶」與貴族階級、士紳名流產生連結,午茶的習慣根植於上流社會,茶會的規模和風格、傢俱、茶的滋味等等細節隱含著身份位階的展示,就連用哪幾根手指端起茶杯都象徵著這個人的出身高低,直到18世紀,喝茶成為英國的全民運動,為數百萬女性打發了被迫做不了事的漫長空閒。

撰文=艾倫.麥法蘭(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榮譽教授、英國科學院與英國皇家歷史學會院士)

喝茶風氣也蔓延到半私人的領域。在還沒有茶葉的時代,中產階級(特別是女性) 如果想在自家招待親戚或個人的朋友,就只能端出酒精飲料。如今,總算有讓人心情平靜的沖泡飲品,還能加上一些優雅的儀式感。泡茶、奉茶的過程中可以展現良好的出身、教養、禮儀,這個習慣源自於皇室。17世紀末,查理二世之妻布拉甘薩的凱薩琳(Catherine of Braganza)宣揚茶在宮廷裡是非常有用的溫和飲料。茶很快就與貴族階級、士紳名流產生連結。比如說第7代貝德福公爵(Duchess of Bedford)夫人安娜習慣在下午3、4點左右請人送上熱茶和蛋糕,因為她在那個時刻會感到「情緒消沉」。午茶的習慣根植於上流社會,並往下深入市井小民心中。有人批評窮人過度渴求如此文雅的飲料與相關儀式,說他們裝模作樣、打腫臉充胖子。

飲茶文化透露階級意識 細節反應身份差異

在階級意識分明同時也不斷流動的社會裡,言語、姿勢和使用物品中透出的細微跡象,全都是將該名人士套入(或排除)於某個社會階級的線索,而茶也成為重要的判斷依據。茶會的規模和風格、傢俱、茶的滋味(越淡、越苦者代表階級越高,跟雪利酒一樣),就連用哪幾根手指端起茶杯都象徵著這個人的出身高低。

到了20世紀世界大戰期間,軍官拿瓷杯喝茶,一般士兵則用碩大的金屬杯從桶子裡盛裝又濃又甜的茶水。然而,階級差異往往更加微妙;在人面前留下深刻且出身正確的印象可是一門藝術,得細細學習,頗似彈奏樂器、布置花藝、寒暄言詞等其他上流女性的「恰當才能」。這雖不像日本茶會那般嚴謹,卻依舊有種種規矩,需要經過一番鍛鍊、花上好幾年才能精通。

西方「下午茶會」與日本茶道相似 茶會儀式講究

「下午茶會」發展出擁有諸多細節的儀式型態,這點跟日本有幾分相似。必須特地準備茶具(杯子、碟子、茶葉罐、茶壺),在精心布置的房間裡擺設桌椅。茶的社交意義觸發許多作家的靈感,並紛紛撰文說明泡茶和奉茶之道。他們解釋要如何邀請客人、要擺放哪些器皿、如何詢問客人對茶的喜好或替他們添茶。特別重要的是如何應對不同階級背景的客人(各種爵位、主教、法官),以及給客人上茶的順序。人們也需要瞭解如何端上配茶的餐點、該準備什麼樣的食物、如何向女主人道謝、如何離席等。

崔布里吉夫人(Lady Troubridge)的《禮儀之書》(Book of Etiquette,1926年出版)分成上下2冊,其中有一整個章節都在介紹茶與各種下午茶聚會。「賓客圍繞著大桌,也可能女主人將小茶几或單腳桌擱在椅子旁,用來放置茶杯和小茶碟……有時會添上小巧的餐巾。不過依照慣例,這是不必要的物品。若是準備了果醬,就該附上茶刀(很小的餐刀,刀刃是鍍金或銀質)。」

更接近現代的《禮儀全書》(Complete Guide to Etiquette,1966年出版)中,作者貝蒂・梅桑格(Betty Messenger)舉出五花八門的情境,包括替賓客倒茶上點心的說法。「詢問客人是否還要喝茶時該說『布蘭達夫人,您要再來一杯茶嗎?』為客人送上三明治時,請記得說明裡面夾了什麼。布蘭德夫人或許對螃蟹抹醬過敏,但又擔心在女主人端上整盤三明治時詢問餡料太過失禮。」這些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卻是整個社會系統運作的基礎。

端起茶杯時「不」勾小指等於「高雅」?

正如莎拉・麥可林(Sarah Maclean)在《禮儀與良好的態度》(Etiquette and Good Manners)一書中提到:「今日的茶會已不是正式活動,有3個禮儀要點。端起茶杯時『不要』勾起小指—常有人認為這個荒謬的舉動相當『高雅』。主人家的『階級』越高,牛奶就越該在最後的步驟加進去。『不提太多要求』也是另一個展現格調的重點。當女主人詢問茶要泡得如何時,請告訴她—『淡一點』、『濃一點』,或是『少許奶就好,謝謝』。」

目標在於營造出特定的氣氛。「舉辦茶會的空間應當要瀰漫洗鍊的氣息。賓客外表體面,經過精心挑選。準備最好的茶葉,無論花錢還是費心,都該做到極致。不需要對女主人指手畫腳,她只要表現得自然從容就好。」

許多正式規矩跟日本的茶會扮演同樣的社交功能。在一群懷抱矜持且明確意識到階級地位的人之間,藉由微妙的禮儀和出自尊敬與喜愛的舉止,能夠表達許多無法言傳的意念。茶會氣氛友好,甚至稱得上真誠,不過也常因八卦和批評而設下人與人之間的界線,正如珍・奧斯汀、安東尼・特洛勒普(Anthony Trollope)、狄更斯小說裡難以細數的情節橋段。

18世紀喝茶聊天轉為英國全民運動 聊天主題與茶葉種類相關

流言蜚語的內容隨著茶的種類改變。湯瑪士・迪維特・泰瑪吉(Thomas de Witt Talmage)在1879年如此寫道:

話題與女主人替賓客準備的茶葉種類息息相關。若是純正的雨前熙春茶,眾人會聊起令人精神一振的正面新聞;如果是平水珠茶,茶桌上的氣氛會變得火爆、某人的名譽將大大受損;綠茶的話,那可以預期對話中充滿毒氣,對道德健康傷害甚大。

就這樣,喝茶在18世紀成為英國的全民運動,為數百萬女性打發了被迫做不了事的漫長空閒。跟日本一樣,透過器皿與舉止,茶會是在吃喝之間彰顯友誼、待客之道和親近感的場合。這對中產階級的女性格外有意義,她們能邀請其他女性來家裡喝茶或外出參加茶會,逃離空虛寂寞的日常生活。

內容來源:《綠金.茶葉文明史》,積木文化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喝茶治百病?英國曾把茶作為藥物使用
▶怎麼樣才叫做「泡好」茶?讓每一道茶都泡出當時茶葉最佳狀況的茶湯!
▶喝茶和觸感也有關!該如何評杯「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