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面對美中品牌全球擴張,台灣餐飲與零售品牌需跳脫區域思維,結合文化與數位策略,爭取國際能見度,打造具影響力的品牌。

在經歷的美國關稅的衝擊與洗禮,全球供應鏈加速重構、國際市場變動劇烈,足夠強大的企業品牌不再只是行銷工具,而是支撐國家軟實力與經濟韌性的體現。

從《Interbrand》與《Brand Finance》等國際品牌價值榜單來看,美國與中國的企業正在加速,建構其全球品牌影響力,尤其在餐飲與零售服務領域,雙方皆已佈局多年,形成全球生活型態的引導力量。

美中引領全球品牌戰 台灣仍是隱形參與者

在這場品牌競技場中,台灣至今仍是「隱形參賽者」——即便擁有深厚的產品力與文化底蘊,卻始終只有如台積電、國泰金控等極少數企業,站上國際品牌的舞台。

美國品牌在全球品牌價值榜單中,佔據絕對主導地位,無論是麥當勞、星巴克,還是亞馬遜與沃爾瑪,不僅是產業巨頭,更是全球消費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些世界領導的成功不只是來自產品本身,而在於完整且持續深化的品牌體驗。

美國的餐飲與零售服務領導品牌,以標準化的流程與強大的品牌影響力,讓世界各地的顧客都能在門市中,找到熟悉感與一致的品質。這些品牌的背後,是對品牌投資與長期經營的高度共識,以及美國文化清晰的全球擴張戰略。

相較之下,中國企業雖然在品牌發展上起步較晚,但在本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迅速追趕。餐飲品牌如海底撈與蜜雪冰城,零售業有Pop Mart、名創優品。不僅以數位技術改變消費者體驗,更強化了中國品牌在國際市場的定位。

阿里巴巴、京東等零售巨頭則透過科技驅動與服務創新,讓品牌深入中國消費者的日常,雖然這些中國在國際市場上,仍面臨文化輸出與信任門檻的挑戰,但品牌的全球化野心與執行力,不容忽視。

「台灣連鎖餐飲打國際戰的對手是誰?中日韓的連鎖加盟餐飲業正加速國際化!」一文中我整理出,日韓兩國透過餐飲業的國際化,即能強化本國的經濟營收,也能將品牌作為競爭戰略的工具,成為打入新興市場的機會。

台灣的餐飲零售品牌是文化輸出的先鋒

在這場關乎文化輸出與產業升級的品牌競賽中,台灣的不少企業也在積極邁進百大品牌之外。不論是鼎泰豐、CoCo都可、王品、85°C,抑或全聯、誠品,這些在本地擁有高度認同與市場實力的品牌,多數還在努力從區域市場成為更有實力的全球化企業。

如鼎泰豐已具備國際聲量,其成功仍建立在「產品美味」與「服務體驗」的口碑傳播上,已經形塑出完整且可被複製的全球品牌價值系統。歇腳亭、日出茶太等也透過與珍珠奶茶的台灣特有餐飲文化綁定,更好的讓進入的國家當地消費者,對台灣有更多的興趣。

其實我認為,台灣的品牌並不只是因為受限資源或規模,而在於觀念與體系的成長與發展遠見。過去產業多以代工或技術導向為核心,對「品牌」的理解往往僅停留在標誌設計、廣告操作,或是加盟展店的營運手法。

打造全球品牌 台灣需跨越觀念與政策門檻

企業在成長過程中,更傾向於追求短期營收,較少投資品牌作為資產的長期經營。在此情況下,許多品牌雖然看似擴張迅速,在建立品牌一致性與文化深度,以及跨出語言與文化的邊界時,離世界領導品牌還有一段距離。

此外,品牌人才的缺乏與政策資源的投入,也進一步限制了台灣品牌的國際化潛力。相較於日本長年推動「Cool Japan」計畫,將動漫、設計、美食與生活品牌整合為出口戰略的一環,台灣更需要以「品牌出海」為核心目標的國家級計畫。

尤其是我們是以餐飲服務及觀光為強項,相關品牌長期被視為民間市場中堅主力獲利的領域,若是能獲得與科技業相同層級的政策扶持與國際拓展資源,則有機會更上一層樓。

台灣擁有豐富的飲食文化、多元的零售模式與堅實的中產消費結構,若能跳脫單一市場思維,重新以「台灣文化品牌」為核心,打造以體驗、故事、數位與生活風格為導向的品牌升級計畫,台灣完全有機會在全球服務品牌戰場中爭得一席之地。

這需要企業領導者意識到,品牌價值的長期性與策略性,更需要政府扮演推動者與協力者的角色,從制度面設計出,鼓勵品牌國際化的資源機制與專業支援。

「獲利的金鑰:品牌再造與創新」ㄧ書指出,成功品牌不是一朝一夕能建立,但只要開始,就不嫌晚。隱形冠軍固然帶來了稅收和穩定的就業,但是走進國際的知名品牌,在動盪的趨勢之下,對台灣有更大的幫助和影響力。

如果我們要打造下一座護國神山,那可以不只是科技與晶片,更應該是能夠走進全球,在不同國家的民眾日常生活中,被記住且喜好的台灣服務與餐飲品牌。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本文獲王福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世界級餐飲與零售品牌的培養,是台灣產業的轉機》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台灣連鎖餐飲打國際戰的對手是誰?中日韓的連鎖加盟餐飲業正加速國際化!
一個品牌、二種樣貌 哪一個才是真正的鼎泰豐?
餐飲品牌為何紛紛上市櫃?哪5大目標吸引餐飲股進入資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