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食文化在花蓮地區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只是區別族群間文化的不同,也因複雜的歷史脈絡,透過飲食的印記讓現今的花蓮,得以在食物的原貌與原味中,賦予新的時代傳承。

撰文=食力企劃

食文化在花蓮地區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只是區別族群間文化的不同,也因複雜的歷史脈絡,透過飲食的印記,得以讓古老的傷痕流傳在現今的花蓮,而作為一個不許忘懷的部落,甚至以食物的方式命名,藉此召喚原民的古老靈魂,在食物的原貌與原味中,賦予新的時代傳承。

花蓮多樣族群的組成 交織出迷人的飲食風尚

花蓮境內包含漢人以及六族原民,交織成細密而又豐富的食文化,仿若一張拼接藝術的織毯,蔚為迷人的飲食風尚,充滿部落的原始個性,也保存農村的純樸氣息。事實上,花蓮除了閩客族群,還有一個特別的漢人支系,是大時代故事中帶來的大陳居民。大陳,是中國浙江沿海的小島,來到臺灣重新建立自己新的故鄉;而花蓮境內的的大陳聚落分為兩村,是臺灣規模最大的,一村居民多是漁民,二村則以務農為主。

獨特的大陳飲食及客家風味聚集花蓮成為日常

在花蓮,吃到「泡鹽水的年糕」?有奇特的「鰻魚鮝」,把風乾的鰻魚用棉線、竹竿撐起如旗幟的鰻魚旗?看到刨鰻魚肉泥、灑上地瓜粉,用酒瓶敲打成形的「魚麵」?想要尋思飲食的脈絡,不要懷疑,正是大陳的飲食文化。客家人過年吃的蒸甜粄、發粄、紅粄、菜頭粄,或清明節時祭祖的艾粄,以及重陽節的九層粄,還有依時令節氣在地食材所做的各種的芋粄、甜鹹粄、紅豆粄、豬籠粄…等,保存食物的鹽醃、紅糟料理,在聚集最多客家族群的吉安鄉,早已形成花蓮的飲食日常。


花蓮特殊飲食景觀「鰻魚鮝」,猶如懸掛旗幟的景色。(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提供)

原民六族的特色風味造就花蓮特有食文化

閩漢客家所有的飲食文化,在花蓮只要找得到食材,吃得到的就一個也少不了,加上原民六族:阿美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噶瑪蘭族、布農族及賽德克族,各種天然採摘、種植與漁獵方式獲取的飲食內涵,造就了花蓮食文化獨一無二的特性,也同時是絕對富有的食文化優勢!

【本文由花蓮縣政府農業處委託製作】

延伸閱讀
客家料理常見的酸菜、福菜、梅乾菜,竟然是來自於同一種菜?
客家人喜宴少不了它!客家版麻糬「七霸」切小塊、撒糖粉最對味
台灣第一個有機村 帶動台灣有機休閒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