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食農教育的「食」,指的是對農業食物的了解,並且增加了對農業環境的認識。振興農業,必須將食農教育作為一種生活素養。因此,從營養知識的學習到飲食文化的養成,都不可或缺。食農教育不僅要從學校教育開始,要學得完整,也必須涵蓋家庭教育。
撰文=食力企劃
臺灣的「食農教育法」在2021年12月底通過草案初審,2022年更在立法院通過三讀,這不僅顯示國人對於吃下肚的食材品質,越來越加以重視,也說明國家政策方向對國民素質的重視!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認為,此法的通過代表社會重視食農教育的精神,也期待食農教育的概念能深入全民生活,成為每個人生活的實踐,注重個人健康飲食,支持國產農產品,促進在地經濟及農業之發展。
好的食農教育,必須符合地域性與時間的層面
事實上,食農教育的「食」,指的是對農業食物的了解,並且增加了對農業環境的認識。振興農業,必須將食農教育作為一種生活素養。因此,從營養知識的學習到飲食文化的養成,都不可或缺。食農教育不僅要從學校教育開始,要學得完整,也必須涵蓋家庭教育,如果每一個人都可以有機會從小開始進行食農教育,在教育環境中體驗食農,將使食農成為一生受用的學習。
好的食農教育,必須同時符合地域性的層面與時間的層面。對一個區域來說,這個部分也就是所謂的「吃在地」。如果加上地方特色文化,就好像結合餐桌禮儀、民情風俗,使得「吃在地」增加儀式感,也增添食農教育的文化內涵。而在時間層面上,當季時令的食材,符合「適時、適地、適種」,耕作不違反自然原則,就能適當栽培營養成份具足的好食材。
農委會建置食農教育教學資源平台 推動全民食農教育
為了讓食農教育更全面,農委會於2018年即開始建置「食農教育教學資源平台」,同時也推動全民食農教育運動,鼓勵健康飲食生活,因此從2020年開始舉辦「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選拔活動,提升全民的食農素養。在生活習慣的部分,除了學會如何挑選食物,最重要的就是「在家吃飯」。
提升全民的食農素養,除了學會如何挑選食物,最重要的就是「在家吃飯」。
食農教育要教什麼?怎麼教?由於食農教育面向廣泛,並非一般學科術科;所以大自然就是我們的教科書,向「好食」、「好農」學習,就是教學者最重要的教學資源!
【本文由花蓮縣政府農業處委託製作】
延伸閱讀
▶逾9成的民眾認為必須推展食農教育!農委會「食農教育推廣計畫」徵案活動開跑 補助金額最高50萬
▶政院通過「食農教育法」草案!農委會將編列10億經費推動食農教育
▶食育是素養教育也是文化傳承!不只在校學、更要終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