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兩年前陸客來台人數大幅下跌,而2020年新冠肺炎讓觀光客更是少之又少,台灣地狹人稠,商圈品牌的重複率太高,競爭激烈;面對轉型的危機,可以從與周邊交通以及設施等方面著手,打造聯動模式,以提升品牌形象。
從前兩年的陸客大幅減少之後,不少商圈試圖振興或轉型,但是不論是政府投入了部分補助,或是因為老店再造、連鎖店輔導,甚至是服務業創新,但仍難抵擋消費者流失的殘酷事實。而這次的疫情更是導致許多商圈及店家雪上加霜,不論是因為店租、人事開銷甚至是因為沒有觀光客而根本喪失基本收入。
商圈那麼多、重複度卻過高
但台灣的商圈數基本超過200個以上,不到四分之一是具有較大規模或是國際觀光客,多數仍然是小型地方商圈,甚至因為部分重複性質高,有時會在一個城市的不同商圈,卻發現類似的品牌及服務過度重複而產生高度競爭的結果。另外則是因為不少商圈是跟夜市或傳統市集綁在一起,只有少數是跟百貨結合,所以在商圈能使用的區域和空間都相對有限。
商圈主題明確,才能幫助城市行銷
以新型態的商圈來說,一個有明確主題、特色品牌的商圈,不但能結合夜間表演藝術、沉浸式行銷體驗,達到提升商圈品質及重點區域特色的「消費場景」 ,也能幫助城市在行銷時,實現多個不同商圈的聯動發展。但若只是補貼消費者的折扣只是基本,更應該去思考如何提升品牌形象,配套交通與行人行車指引,提升周邊設施建設,營造商圈街區發展良好的消費體驗環境。
觀光客減少 商圈該如何吸引消費者?
一般來說,商圈的沉浸體驗式消費是指透過提高像是實體文化及展演等元素,並結合更多商圈成員商店的互動活動,以主題式的體驗形式吸引商圈輻射範圍之外的消費者,增加消費者逗留時間並改善銷售過程體驗,從而轉換為對特定商圈的品牌偏好與認同。商圈具有一定範圍可供消費者逗留,並且因為不少商圈都有管理的單位與合作組織,更容易推動且適時因應需求提升。
這次疫情過後,其實部分區域的觀光客應該短時間也不可能再回頭到台灣,但是商圈經營的背後,是城市文化的置入和發展的延伸,不斷豐富並打造商圈內容的店家特色及體驗區域結構,並且針對未來更合適的消費族群來設計行銷溝通方案,才能讓台灣的特色商圈在疫情過夠更有競爭力及吸引力。
【本文獲王福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商圈的品牌轉型刻不容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