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台灣雖為海島國家,卻在72年內減少了3.7%的養殖業全球產值占比,面臨衰退的海洋資源,還有什麼更高的價值呢?其實台灣保健食品市場商機龐大,一年內就有高達1500億商機,增加幅度更是多達5.4%,只要深度認識海洋資源、充分運用漁業廢棄物,結合研發科技和品牌行銷,海洋資源也能是市場的一大潛力股。
世界上雖然有許多國家並不面海,但是受到全球暖化,部分國家面臨糧食供給出現問題,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2022世界經濟論壇WEF(World Economic Forum),其中將「可持續的未來藍色食品」,也就是用海洋食品取代陸上食物,轉型建立別於以往的健康糧食系統。
「藍色食品」的好處在於可以使用更少的土地和淡水來生產,更容易達到低碳足跡,其中除了漁業之外,海洋中孕育的大量的生物、微量元素,都有機會做為更高經濟價值的保健營養食品。
台灣養殖產業全球占比72年衰退3.7%,急需產業轉型擺脫發展困境
台灣所處之地周圍環海,從歷史及文化的發展來說,都脫離不了與海洋相關的影響,在經濟的發展上更是相當依賴海洋,不論是食物的取得或是運輸的功能,都可以說是倚靠海洋而生。
然而從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的資料來看,近年因極端氣候、水土資源有限及面臨國際競爭等大環境趨勢衝擊,國內的養殖產量占全球產量比值由1950年的4%,衰退至目前的0.3%,對全球養殖產業貢獻度已大不如前,因此必須加速產業升級與轉型,才能擺脫目前的困境。
保健食品單年商機高達1500億元,為台灣海洋產品發展新領域
以國內早期進口的相關商品來說,像是魚油、藻類等,都是消費者願意購買使用的品項。食藥署指出台灣1年的保健食品商機高達1500億元,而且增加幅度多達5.4%,從經濟部公佈的2020年整體保健營養食品產值中,像是藻類(包括綠藻及藍藻之粉末、膠囊、錠狀等相關產品)就有約11億。另外在中醫藥典籍相關的本草著作中,記載可入藥的海洋生物約有110餘種,應用於醫療保健,並形成了海洋生藥的概念。
在一般大眾的生活中,常態性的營養補充及食品,像是海洋產品加工及調味品製作,或是針對嬰幼兒的魚肝油、海苔,都相當常見在一般市面上。不少研究顯示魚類、貝類等水產品不僅具備更為豐富的蛋白質含量,而且含有更為均衡的必需氨基酸,像是蜆精、魚精、甲魚精、海參、深海魚、海洋膠原蛋白、甲殼素等動物來源的相關產品,也持續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並且其中有不少就是將價值較低的食用型態,以及相關的廢棄部位,經由更好的技術來加工,創造了更高的經濟價值。
漁廢化身海洋生物資源潛力股,有望進軍國際
海洋生物資源的價值提升方式,常常是將海洋動植物、微生物和水產加工副產物或生物廢棄物為原料,運用生物細胞工程和發酵等方式,開發成為藥物、保健食品、化妝品和醫用生物材料等。海洋中的微量元素像是鈣、鐵、鋅、硒等,可以調節人體的代謝活動,及補充特定營養元素的缺乏,也在近年來透過製成食品的形式進入我們的生活。
過去我們相當倚賴,進口的海洋相關製品,原因還是在於技術與市場的需求,但是國內近年來擁有,越來越成熟的研發與萃取技術,在品牌行銷上的能力也有相當不錯的表現,不但可以滿足我們自己市場的需求,還有機會經由國際貿易與會展行銷,走入國際消費者的視野當中。
充分認識海洋資源,才能善用發展新商機
在世界海洋日的時候,或許是我們在思考,未來國內在營養保健的市場上,尋找新商機的一個好節慶。海洋資源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寶貴財富,提供著豐富的水產資源,不但品類繁多而且豐沛,從我們平日食用的食物中,海洋中的不同海鮮及魚種,營養價值也不一樣,甚至是背後的捕撈技術與養殖成本、在地原生種與進口的差異,以及當季漁獲的食用概念,都是以往國內食農教育中,較為不足的一環。
同時當我們更積極的從海洋中獲得有價值的保健營養食品時,也必須注意到環境保護,與避免過度捕撈,才能讓海洋資源源源不絕的持續成長。
【本文獲王福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在世界海洋日,尋找國內保健營養食品的未來新趨勢】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延伸閱讀
▶魚廢竟能製成天然瘦肉精!興大生獲首屆默克年輕科學人獎首獎
▶棄百萬年薪踏上養魚之路!竹科博士連唯証開發AI養殖技術只為留下台南漁村風景
▶我們每次吃海鮮的選擇 決定了未來的孩子還有沒有海洋的魚可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