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中醫為相當古老的醫學療法,老一輩的人對於中藥十分的信任,但近幾年中藥重金屬驗出超標的食安問題頻傳,讓人越來越擔憂,年輕一代的人對中藥則相當陌生。中醫藥產業面臨許多的問題包括中藥行經營問題、調劑權爭議、國家推動不善、缺乏相關中醫教育等,都導致中醫藥產業定位不清。
最近因為中部的中醫診所因爲藥物使用的問題,以及使用含有危害身體的成分來作為治療的藥品,成了近年來中醫藥產業受到品牌影響最劇烈的一次。
中藥重金屬頻超標 消費者人心惶惶
從之前發生的馬兜鈴酸事件、兒童八寶散及這次特定中醫使用的硃砂入藥事件,都存在了中醫藥產業長期與消費者之間,因為認知落差及產業特性,而發生的問題。
曾經小時候,從經過中藥房的門口,就可以聞到淡淡中藥煎煮香氣的回憶,以及櫥窗裡一罐罐黃色科學中藥的風景,不知何時開始逐漸逝去。
全台中藥房平均每年以2到300家速度消失,曾經全台超過上萬家的中藥房,2018年統計僅剩7900間左右。但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直到2018年,臺灣共有中醫醫院5家、中醫診所約4000家,相較2010年的中醫師從業人數約成長了3成。
中藥房無法吸引年輕客群
筆者過去曾任職於中藥產業時,參與了中藥房現代化經營管理的計畫,也與合作的中藥房進行人才培養的專案。過去的中藥房因為多半都相當在地化,所以附近老一輩的居民只要有一定信任度,都會持續上門。
但也因為不少中藥房的店面老舊、陳列擺設甚至藥品存放都比較不像西藥房一般乾淨明亮,藥品的名稱也讓人相對陌生,因此慢慢的就流失了新一代的消費者。
其實中藥的使用早已普及化的走入一舨消費者的生活中,以食藥署公告的「藥食兩用」中藥材就有755種,一方面看似中藥材的市場越來越普及,事實上則是這些品項在各大賣場、市場、通路都可以販售,不但降低了銷售資格的門檻,更減少了消費者非要到中藥房購買的必要性。
無法繼續經營 中藥行第二代被迫轉型
另一方面,藥事法第103條所述:「82年2月5日前曾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審核,予以列冊登記者,或領有經營中藥證明文件之中藥從業人員,並修習中藥課程達適當標準,得繼續經營中藥販賣業務。」本來是為中藥房的未來發展解套,不然原有的經營者過世後就造成中藥房不能繼續經營,但20多年來卻沒有設立相關考試,也導致越來越多傳統中藥房的接班人必須思考轉型。
祖傳秘方淪為非法,科學中藥崛起
中藥製劑的管理基礎都來於藥品查驗登記審查準則準則所以公告的200個基準方或是故有典籍(醫宗金鑑、醫方集解、本草綱目、本草綱目拾遺、本草備要、中國醫學大辭典、中國藥學大辭典)為處方。不但不能隨意更換藥材的種類,甚至更換產地都可能造成藥材藥效產生差異。也曾有中藥房因製作祖傳秘方,被判定為製作偽藥而吃上官司。
最初科學中藥的出現,就是為了統一中醫藥在幫助消費者解決疾病問題時,可能會產生的認知落差與安全性的問題,傳統中醫藥產業的從業人員也因為多半是師徒制,所以會也比較會為了維護名聲而自我約束較高。但當台灣的消費者從小對於中藥的認識越來越薄弱,而對中醫雖然仍有一定信任,但卻也多半是因為長輩經驗或口碑相傳,但這次包含了中醫師、藥商都出現問題,消費者的信心動搖也在所難免。
調劑權爭議,無法保障消費者用藥安全
因為修法爭議的問題,對於中藥房是否只能販售未拆封的科學中藥,或是屬於食品級的中藥材有不同觀點,因此現在的中藥房經營者是否能持續擁有丹膏丸散調配權,還是水煎藥零售的權利,也成了至今尚未確定的結果。
但這次原本擁有「調劑權」的中醫師卻用了導致消費者身體有傷害的成分來入藥治病,那究竟誰才能幫助消費者保障自身權益成了更大的問題。
中藥產業應須由國家推動,制訂完善法規及政策
但在整體的社會教育上,一般民眾對於中醫藥的基本認識仍相當匱乏,甚至就算是用於食療的中藥材,或是傳統療法的拔罐、推拿等原理,都鮮少在社會教育中出現。
國際間近年來把傳統醫學(traditional medicine)作為相對西醫的另外一種療法,對於積極推動傳統醫學包含中醫藥的國家來說,傳統醫學的地位相對提升許多,同時中醫藥的重要程度也再次被看到。
擁有悠久歷史及「上工治未病」等特色的中醫藥產業,若是不能利用這個機會好好檢視整體的問題,在國家政策、整體法規以及消費者認同中找到新的發展方向和定位,並且解決認知落差的問題,那可能錯過機會的就不只是中醫藥從業者,而是台灣發展特色傳統醫藥的未來了。
【本文獲王福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是時候,面對中醫藥產業與消費者認知差異的時候了】
延伸閱讀
▶不要高興太早!中國將穿山甲從《中國藥典》除名,但穿山甲真的沒事了?
▶中醫典籍的水果有四性!不同體質食用不同水果為健康加分!
▶用科學看中醫食補 食物會告訴你能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