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全台中藥房平均每年以2~300家速度消失,問題的關鍵其中一部分來自於藥事法第103條所訂定傳統中藥業者的落日條款,另外一部分其實來自於國家政策和民眾購買習慣的改變。

曾經小時候,那從經過中藥房的門口,就可以聞到淡淡中藥煎煮香氣的回憶,以及櫥窗裡一罐罐黃色科學中藥的風景,不知何時開始逐漸逝去。2019年年初,衛生福利部表示未來將在不修法的前提,可能以考照制度解決中藥房調劑權問題,並於最晚4月中旬公布。全台中藥房平均每年以2~300家速度消失,曾經全台超過上萬家的中藥房,2018年統計僅剩7900間左右。中藥業者面臨的困境曾在2018年因為走上街頭而被重視,但真正問題的關鍵其中一部分來自於藥事法第103條所訂定傳統中藥業者的落日條款,另外一部分其實來自於國家政策和民眾購買習慣的改變。

國家政策對於中醫藥的定位,始終無法如同西醫藥一般的看待

藥事法第103條所述:「1993年2月5日前曾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審核,予以列冊登記者,或領有經營中藥證明文件之中藥從業人員,並修習中藥課程達適當標準,得繼續經營中藥販賣業務。」本來是為中藥房的未來發展解套,不然原有的經營者過世後就造成中藥房不能繼續經營,但20多年來卻沒有設立相關考試,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國家政策對於中醫藥的定位,始終無法如同西醫藥一般的看待,始終仍視為較為民間、不夠專業與正式的醫療方式。甚至直到今日,在國立大學中依然沒有正式學制的中醫系,更不用說沒有國立大學的中藥系所。因此是否比照西醫藥舉辦「國考」,也是國家政策必須思考的問題,而這也是讓中藥房這個行業擺脫世襲傳承的關鍵之一。

中藥房製作祖傳秘方,可能會被判定為製作偽藥而使得販售的品項上有相當的限制

但就算解決了調劑權問題,中藥房的存在與轉型才是真正重要的難題。筆者過去曾任職於中藥產業時,參與了中藥房現代化經營管理的計畫,也負責人才培養。中藥製劑的管理基礎都來於藥品查驗登記審查準則準則所以公告的200個基準方或是故有典籍(醫宗金鑑、醫方集解、本草綱目、本草綱目拾遺、本草備要、中國醫學大辭典、中國藥學大辭典)為處方。不但不能隨意更換藥材的種類,甚至更換產地都可能造成藥材藥效產生差異。也曾有中藥房因製作祖傳秘方,被判定為製作偽藥而吃上官司。這不但對於中藥房在販售的品項上有相當的限制,更對於中藥房發展專利及獨特性也有不少挑戰。

中藥材逐步「食品化」,減少消費者到中藥房購買的必要性

中藥材必須大量依賴進口,除了因為製作的處方有材料的限制,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大量開放作為一般食用,也就是食品化。台灣經濟研究院統計,台灣1年進口多達3.3萬噸,平均每人每年消耗1.43公斤。根據衛生福利部調查,近7成民眾經常性使用中藥材,但其實近10年來包含大小茴香、枸杞子、肉豆蔻甚至何首烏,這些被歸類為中藥材的品項,其實都已經逐步開放成為可食用的一般食材,包含之前的200餘種品項,一方面看似中藥材的市場越來越普及,事實上則是這些品項在各大賣場、市場、通路都可以販售,不但降低了銷售資格的門檻,更減少了消費者非要到中藥房購買的必要性。

世界衛生大會(WHA)在2019年5月提案,將首度把「傳統醫學(traditional medicine)」納為新版「全球醫學綱要(ICD)」的一個章節,對於積極推動傳統醫學包含中醫藥的國家來說,傳統醫學的地位相對提升許多,同時中藥的重要程度也再次被看到。然而台灣的中藥房若是不能利用這個機會,在國家政策、整體法規以及民眾認同中找到新的發展方向和定位,那可能錯過機會的就不只是中藥房,而是台灣發展傳統中醫藥的未來了。

【本文獲王福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那些即將消失的中藥房,找到解藥了嗎?

延伸閱讀
你也正受過敏所擾嗎?中醫表示除了健康飲食以外 還可適當補充這個!
食補,您吃對了嗎?中醫師有話要說
「喝」護愛自己 漢方茶包顛覆中藥老印象——樂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