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綠色餐飲餐廳除了使用在地食材,還可以成為串聯社區產業的平台。新竹橫山的「大山北月」位於大山背山區,創辦人莊凱詠看到農村農產過剩和空間閒置的問題,便進駐廢棄的豐鄉國小,經過空間改造後,成為景觀餐廳,除了運用在地食材來料理餐點,也將農產加工成果醬、果乾等加工品,提升農產價值。這幾年更與農家合作開辦產地小旅行,讓消費者可以走進食物產地,體驗大山背的農村文化與鮮美食材。
採訪·撰文=編輯部
陽光斜斜地照進長廊,旁邊牆壁上滿滿都是插畫與標語,「報告老師」、「123!木頭人!」。
餐廳內一張張小學課桌椅和黑板,客人坐在課桌椅前或交頭接耳地分享,或對著美食大快朵頤,這喧嚷熱鬧的畫面,宛若將我們帶回最無憂無慮的童年。
新竹橫山鄉大山背的「大山北月」,位處原是因少子化而遭廢校的豐鄉國小,經過翻修、整頓,2014年重新對外開放。
莊凱詠與妻子吳宜靜運用空間的歷史特色,將廢棄國小打造成充滿童年回憶的景觀餐廳。(童伯祥攝)
大學讀企管的大山北月創辦人莊凱詠提到,管理就是解決問題,當他發現大山背社區有閒置空間和農產失衡的問題後,便開始思考如何用創新的方式解決這片農業區的困境。
莊凱詠透過在地食材入菜、製作農產加工品、規劃農產地旅遊三種方式,與大山背的農民們合作,協助將農產品以多元形式成為商品,創造農民更高收入。後來莊凱詠還承接大山背休閒農業區的副總幹事,集結大山背20間農家與農場,合作開發農產加工品,共同舉辦活動和假日農夫市集。
在地食材入菜 舌尖的美味讓人願意了解在地故事
美食總是引發話題的好媒介,莊凱詠決定善用對消費者對美食的關注,將廢棄國小的空間作為景觀餐廳使用。不像多數景觀餐廳販售義大利麵、燉飯、鬆餅等外國料理,莊凱詠思考到:我能不能用在地的農特產,煮出屬於我們的餐點?「吃完飯,覺得好吃、感動了,我再來講背後的在地故事,可能印象會更深刻。」
為了開設餐廳,莊凱詠和妻子吳宜靜特地拜師學藝,學習料理和烹飪技術。綠色餐飲指南創辦人黃俊誠也認為,「東西煮得好吃」是綠餐存活的不二法門。
藉由在地食材入菜,在舌尖迸發出的美妙滋味讓民眾願意聆聽食材與土地的故事。莊凱詠於2018年開發出「一橘五吃- 雙人下午茶組」,運用大山背在地農家產的橘子,做成5種特色料理:桔醬大福、結合客家特色的桔醬麻糬披薩、手工熬煮的蜂蜜冰糖柑橘片、顧喉嚨的烤橘子和人氣飲品香桔水果茶。橘子下午茶系列得到消費者一片好評,莊凱詠也收到「用心的創意,別無分號」這種顧客肯定。
大山北月的餐點不只限於大山背的山區食材,莊凱詠還將「在地」的定義擴大到台三線會經過的5個新竹鄉鎮,使用這些鄉鎮的特產,研發出「山月慢食」套餐,包含:峨眉的東方美人茶、北埔的養生擂茶、竹東的客家麻糬、橫山的窯烤麵包、關西的仙草。帶領消費者以在地食材製成的美食,開啟新竹的尋味旅程,突破大眾對新竹美食只有「米粉」和「貢丸湯」的既定印象。
大山北月的招牌套餐「山月慢食」,有關西的仙草冷麵、峨眉的東方美人茶、北埔的養生擂茶、橫山的窯烤麵包和竹東的客家麻糬,完整呈現新竹台三線鄉鎮的特色物產。(童伯祥攝)
推出果乾、果醬等農產加工品 擴增食材的附加價值
從食材入菜以後, 為了更大量處理大山背過剩的農產品,莊凱詠著手研發農產品加工,將在地柑橘製成果乾、果醬,苦瓜製成苦瓜糖,農民發現經過加工、設計、行銷後,農產價值提升許多,因此願意持續與大山北月合作。提供茂谷柑的大山背休閒農場負責人曾揚景則強調,大山背的茂谷柑採用友善農法耕種,鮮果甜中帶酸,具有回甘好滋味,將茂谷柑製成果乾能提升農產價值。
莊凱詠在大山北月規畫橘子博物館「大山背柑橘菓室」,介紹大山背種植的橘子品種,包含茂谷柑、帝王柑、珍珠柑、豔陽柑、椪柑等。(童伯祥攝)
農產加工品的宣傳平台 每個月至少賣出180支茂谷啤酒
莊凱詠抱持「不是只有我們賺錢,要整個社區共好」的想法,讓大山北月成為小農農產加工品的宣傳行銷平台,在餐廳內部擺設農特產專賣區,販售大山背在地小農的農產加工品。
2018年,曾楊景開發茂谷啤酒,使用大山背休閒農場的茂谷柑,釀製成啤酒,不僅增加農產加工品的保存期限,也創造農產品附加價值,成為熱賣產品,每個月在大山北月可賣出180支啤酒。
「大山北月真的是我們很重要的行銷平台。」研發出茂谷啤酒的曾揚景真摯地說。
大山北月使用大山背休閒農場的茂谷柑,加工充分運用柑橘各部位、開發出茂谷啤酒、桔醬、柑橘醬油等特色產品。(童伯祥攝)
靠著口碑行銷和得獎協助曝光 不花一毛錢也能達宣傳目的
專長是行銷的莊凱詠,其實沒有花任何一分錢在行銷宣傳,因為他堅信口碑行銷的力量,「認真把每件事做好,客人自然會幫你宣傳。」莊凱詠認為:當消費者對餐點滿意且認同經營理念後,就會把大山北月介紹給親朋好友。
關於口碑行銷的成功案例,莊凱詠開心地分享,有位消費者曾在1週內4度到訪大山北月,第一次是朋友介紹她來,她覺得餐點好吃、環境清幽,在同一週內,陸續帶部門同事、丈夫孩子,最後把公婆也一起帶到大山北月。透過好食材製作的美味健康料理,便能在消費者間建立口碑,現在,許多從遠道而來的遊客都是特地慕名而來。
不只口碑行銷,得獎的肯定也讓大山北月的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大山北月靠著串聯在地社區的成功行動,獲得2022年綠色餐飲指南的「最友善社區獎」,大山背休農業區也獲得2022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休閒農業區模範獎。
得獎不只代表一種肯定與殊榮,也吸引許多媒體爭相報導。莊凱詠補充,大山北月完全沒花任何費用就接獲許多平面和電視媒體的採訪邀約。
籌辦產地小旅行 力推農村體驗經濟
對於開放農園讓消費者參觀體驗,莊凱詠將大山北月定位成「統合」角色,農民負責接待遊客、預備農田體驗的器材和食材,大山北月則負責透過行銷宣傳,帶領更多遊客前來參與,「他們(農家)專注做他們擅長的事,我們就做我們擅長的事。」
剛開始籌辦產地小旅行之時,農民因不知道「體驗經濟」的力量,所以配合意願低落,但莊凱詠沒有因此打退堂鼓,反而先嘗試帶領2、3位家人前往農地參觀,讓農民發現:少數幾個人感動之後的消費力,竟然比開著發財車在外一整天的銷量更好。於是,大山北月與更多農家展開「開放產地」的合作,到2022年,已經和3間農家推出產地觀光的體驗行程。
曾揚景非常認同莊凱詠的體驗經濟理念,他補充道,若在地農家推動入園消費,不管是農場裡直接販售農產或製成加工品,都能避免盤商剝削,進而提高農民收入。大山背休閒農業區一年四季都有農村體驗行程,春天可以體驗挖竹筍、初夏賞螢火蟲、盛夏摘苦瓜行程、秋季有採茶製茶活動,冬季則是柑橘盛產季節,到橘子產地農遊趣。
疫情轉型 因與社區結合 能快速轉型做蔬果箱配送等調整
2021年初夏,國內疫情爆發,三級警戒下餐廳不能開放內用,對餐飲業者來說是最燠熱難熬的夏天,但位處山區、不方便提供餐點外送的大山北月卻意外沒受到疫情波及。
這全要歸功於社區農業整合的功勞,疫情期間,大山北月仍能獲得產地直送的新鮮食材,於是便順應疫情,推出冷凍調理包。不只販售調理包,莊凱詠也將小農的生鮮蔬果製作成「蔬果箱」,配送到消費者家中,提供消費者新鮮蔬果,更增加大山北月和大山背農民們的收入。
在大山北月的小學空間中,莊凱詠不僅讓遊客找回心底那個單純真誠的孩子,也讓他們即使回到都市生活,仍能延續在大山背收穫的感動,藉著訂購在地農產品,持續支持對環境友善、有美好信念的小農,繼續走在這條愛與勇氣的道路上!
大山北月
創立年份:2014年
獲獎紀錄(2022年):
・農委會 休閒農業區 模範獎
・綠色餐飲指南 最友善社區獎
・小鎮文創 海峽鄉創大賽 融合共生大獎
・台灣地域振興聯盟 地域創生大賞 風土物產獎入圍(將於2022年11月頒獎)
特色餐點:山月慢食套餐(關西仙草冷麵、峨嵋東方美人茶、橫山窯烤麵包、竹東客家麻糬、竹東養生擂茶)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全食料理】在餐廳享用產地智慧!「糖果廚房」如何善待食材 發揮全利用價值?
▶【食農教育】以廚房為起點走入產地!生態廚師張文騰深入部落推動食育 培育綠餐永續概念
▶餐飲業如何加入永續行列?綠色餐飲不限於食材選用 整體營運模式都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