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讓彌陀在地的孩子,在學校接受食魚教育,認識在地魚產,增加海洋永續與料理知識,回到家中認識餐桌上的魚料理,不只更有情感,未來將有機會返鄉,為養殖漁業注入新血。
採訪·撰文=張語屏
高雄市彌陀區的小孩,從小在家,餐桌上大多有魚料理,但不見得了解吃下的是為何物。透過基礎教育融入食魚教育,更能認識彌陀漁村和文化,吃起魚來,會更有情感。
彌陀區南安國小 從五感教育到料理完整識魚
高雄市彌陀南安國小校長李安世表示,透過課程設計,讓孩子從五感體驗、到知識灌輸,知道吃下肚的水產從何而來、如何處理,更進而了解哪些該吃、哪些不該吃。
「例如在課程設計加進台灣海鮮選擇指南的遊戲關卡,了解『建議食用』、『斟酌食用』以及『避免食用』紅綠燈標示的海洋永續原則。」李安世說。
南安國小在2022年高雄市辦理食農教育成果發表會上,展示課程中各種融入海洋教育、識魚的知識設計。(張語屏攝)
在《食農教育法》通過前,南安國小早已主動申請高雄市農業局的食農教育計畫,從1~6年級各年級課程,融入各種食魚料理、識魚種類、科學研究,例如教導以自然拍打方式來維持水產肉質Q彈,相對於添加硼酸的效果和健康的危害,就有深刻的認識。
此外,也從魚的各種加工品,如虱目魚類加工品,從魚鬆及魚丸的製成,加工魚製品的料理方式,會有哪些風味呈現,有意識地認知用煎、烤、炸及魚粥魚湯的料理方式,可以加入哪些佐料,讓孩子能更有意願去嚐試不同魚料理,因而更喜歡吃魚。
「在校園午餐時間讓孩子了解減少排碳量,所以以往在設計菜單時,就會固定採買在地、鄰近的漁產與農產,把在地虱目魚食材放入菜單,因為孩子特別喜歡吃虱目魚的魚柳條,他們就能知道一條虱目魚有2條魚柳條,也發現用炸的魚柳,可以比炸雞鮮甜好吃。」南安國小表示。彌陀的小學生能比高雄市其他學校經常享用魚料理,也攝取更多的優質蛋白質。
結業式1人1道菜表示感謝 為導師動手做功夫魚料理
南安國小6年級的男學生表示,在2022年畢業前夕的謝師宴,他將以清蒸方式料理龍膽石斑魚,以功夫菜向導師表達感謝。「5年級時學生都已經在設計菜單,為畢業前的這個動手作的謝師宴做準備。」
一開始孩子們不一定都喜愛魚類,但每一年的課程做設計引導,漸漸都自豪是魚專家。南安國小先安排在彌陀以生態養殖的漁夫教師張博仁到校講解,再到他在彌陀的魚塭實際體驗,從了解飼料到實際抓蝦,最後在產地直接享用魚蝦料理。
在彌陀以生態養蝦的百大漁青張博仁擔任南安國小的食魚講師。(圖片來源:張博仁提供)
李安世表示。「他們從小認識家鄉有這樣的漁業、也受過食魚教育,未來他們到外地學習到新知識時,會更願意回到家鄉創業、或為產業做經營體質的更新。」
張博仁在彌陀堤岸旁經營「餘香咖啡」,後院是改造中的食魚教育場所,將裝置更完善的看台與護欄,讓大人小孩未來進入魚塭體驗更順暢,預計2022年6月完工。(張語屏攝)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地方困境】近山靠海也擁有史前古文明!高雄彌陀漁村為何仍面臨產業與觀光發展受限的挑戰?
▶【環境改造】全面改造彌陀漁港、升級餐飲產業 創造「海岸村恰恰好」的休閒體驗
▶【漁業轉型】提升養殖與加工環境 彌陀導入智能與漁電吸引人才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