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持續挖掘台灣物產豐富風味的顧瑋,在COFE喫茶咖啡中有著一套隱藏版豐盛早餐,麵包來自世界冠軍陳耀訓、沾醬是陳源和破布子、廣大利外銷等級鴨蛋,還灑上神秘高貴的鹽花。
採訪.撰文=羅之盈
斜陽照不進的紅磚窄道、帶著碼頭潮味的空氣,穿越台北大稻埕交融古往今來的氣質晨光,這裡有一家開門甚早的咖啡廳COFE喫茶咖啡,隱藏版一套180元的豐盛早餐,簡直是撿到的奢華幸福。
位於台北大稻埕的COFE喫茶咖啡,餐點使用的食材都有在地風味探險的精神。
精緻的西式樣貌,底蘊豐厚的台灣靈魂
「這附近傳統早餐不少,但很少這種咖啡店式的早餐,它不花俏,就是吐司、蛋,可能有沾醬但又不一定要有,再加上一杯手沖咖啡,滿足了一個早餐的期待」,催生數個台灣農食品牌的顧瑋,率性地手撕一角吐司,說著喜愛這客餐點的原因:麵包來自世界冠軍陳耀訓、巧妙的沾醬是陳源和破布子、廣大利外銷等級鴨蛋,還可以灑上神秘高貴的鹽花,顧瑋驕傲地淺然一笑,「就是簡單的東西,但都升級了」。
世界冠軍陳耀訓製作的麵包、搭配沾醬是陳源和破布子、廣大利外銷等級鴨蛋。
你試過用破布子搭配麵包嗎?
也可以在吐司上灑上神秘高貴的鹽花,讓舌頭多方嘗試不同風味的組合。
來自外省家庭的顧瑋,幼時記憶裡的早晨,都是趕著上學、隨意就食的片段記憶,反倒是創業之後,早餐竟成為飲食要角,「現在對我來說,早餐絕對是最重要的一餐,因為我不一定會吃午餐或晚餐」,27歲開始創業的她,10年來超高轉速的生活,造就吃東西超快,分分鐘就能完食。
反覆琢磨台灣農產可能性 探究台灣底蘊極限
多年來反覆琢磨台灣農產的可能性,顧瑋常常被問到什麼是台灣的滋味?她直言,把關注的題目做到最好,就是她認為的「台灣味」。如果2020年有人問她這個問題,她就會說是茶,前年有人問,就會是咖啡,再之前是米、再之前是醬油、再之前是水果,「我每一年給自己一個題目,全心投入,我們很想知道這個題目在台灣的底蘊到底有多少,然後我們盡力做到最好,那就是了」。
文化滋味源生於生命歷程,盡力就是最好的承諾,如同一份大稻埕裡的極致早餐。
Q:你通常怎麼開始你的一天?
我大概7點起床,會在家裡吃點東西,因為近期目標是把家裡陳年的果醬撈出來清空(笑),所以最近都吃麵包吐司,然後早上一定會抓個咖啡時間,5分鐘沖一杯咖啡,感覺像是整理自己然後進入工作的一個儀式。通常我會打開電腦整理信箱,有些人是看臉書或是上網查新聞,我的資訊搜尋法是訂閱一連串關鍵字,把收進來的各種檢索新聞統統點開,所以我的電腦隨時都有2、30個分頁,這是很正常的,然後我會一個個把它看完、關掉,這樣大概是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時間,桌上的東西也早就吃完了。
Q:從小到大,你有沒有什麼印象深刻的早餐?
我從國中到高中住校6年,學校早餐就是粥,就是大鍋煮的粥,通常上面是清的,下面是焦的,東西都會沉在下面,你得自己去撈,撈的原則是第一個不要撈到焦的,第二個也不能只有湯,就是要自己調配出一個今天吃的下去早餐,簡單講就是這樣。然後每週會有一天是饅頭,那是一個沒有發的很滿、非常紮實的老麵饅頭,相對於粥,我們對饅頭的印象都是好的,對那顆饅頭都是懷念的。
Q:有家裡早餐的記憶嗎?
那時候因為住校,每個週一從家裡返校的時候,都需要早上四點多起床,搭最早一班公車再轉兩段車回去。那時候我爸都會煮湯圓給我當早餐,冷凍湯圓,我吃了6年。早上4、5點早餐店沒開,我爸其實不會料理,冷凍湯圓應該是他覺得自己會做,又算是豐盛的早餐,3~4顆暖和的湯圓,一定有蛋,有時候放酒釀。吃完之後會給我一大盆水果、多到滿出來的水果,給我背回去。
我只記得這個,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充滿心意的早餐,可是就像是那個朦朦朧朧的、那個陰暗的童年背景。但我現在完全理解,那是以前也可以理解的,沉重的愛。
Q:很多人在談「台灣味」,經過幾年的討論,你可有新想法?
這個問題被問太多次了,有時候甚至覺得氣惱(笑),現在慢慢的我不太談這個概念了。如果是台灣人問我,我就會說我們缺的就是底氣而已,因為不斷地問與被問,反映出我們的自信不足,每個人都對自己心裡的答案沒有自信,希望別人給予答案,而那些答案其實無法全面概括所有人的想法。如果大家對自己的答案非常有自信,根本不需要問。我認為,每個人的答案都跟自己的生命過程有關,所以那個答案是非常個人的,而台灣就是一個多元背景的社會,所以其實簡單講就是一個集合印象,沒有哪個答案才是真的台灣味。
Q:若是跟外國人解釋台灣味,你會怎麼說明我們的飲食文化?
如果今天要給國外一個很明確的概念,需要輸出,那可能就得簡化。台灣認知有兩種路線,一個就是我做到最好、做到極致,做到全世界最好。很多人說得獎麵包跟台灣有什麼關係?咖啡跟台灣有什麼關係?巧克力是不是台灣之光?做到最好就是了。另一個路線是共識型的說法,舉例許芳宜的雲門舞集,相對來講她耙梳了台灣人文背景,整理既有的文化概念,重新整理之後輸出,試圖做出相對有共識的概念,或者比較可以觸動人的想法,這也是台灣認知的一種路線。我覺得兩種路線沒有衝突,每個人有自己適合的路數,只要沒有辜負你自己的答案就好。
顧瑋
畢業於台大動物系、台大分子醫學研究所的高材生,不走傳統做研究的路線,卻因著迷於台灣物產的美好,於2008年、27歲時創業,十多年來上山下海致力於理解台灣特色,陸續創立7個在地品牌傳遞豐沛價值,包括在欉紅、台灣好食、不二味、土生土長、泔米食堂、米通信、COFE,完成充滿情懷的新世代農產實踐。
【本專題與2020臺北文創記憶中心共同製作】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用初心,為咖啡館打造難以取代的靈魂
▶【食品創新】吃在地不是口號! 擇食把台灣茶從「飲」茶變「呷 」茶
▶什麼才能代表「台灣味」早餐?美食家葉怡蘭:台灣味就是從食材出發的本色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