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大麥中的水溶性纖維不同於燕麥僅只存在外層麩皮,而是分佈於整粒的麥粒之中,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所研發的超級大麥,則具相較於普通大麥2倍水溶性纖維與4倍抗性澱粉的豐富含量。

撰文=張越評

近年來,大麥的營養備受各國重視,其中所富含的β-葡聚醣對降低膽固醇提升免疫力等的功效,常被燕麥片等保健食品所推崇,大麥中的水溶性纖維不同於燕麥僅只多存在外層麩皮,而是分佈於整粒的麥粒之中。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 CSIRO)著眼於這一點開發出含大量抗性澱粉的新品種——「超級大麥」。

膳食纖維大致分為水溶性與非水溶性兩種,其中水溶性纖維在人體腸道中,不僅可作為腸道中益菌的營養,改善腸道中菌叢相,益菌攝取水溶性纖維後所產生的短鏈脂肪酸,更可成為腸道表皮細胞的營養來源,進而幫助腸道健康而提升人體免疫能力,水溶性纖維因具吸水性,也可幫助糞便成形、改善便秘,亦有延緩胃排空,防止血糖急劇上升及降低血膽固醇的作用。

雖然大麥本身水溶性纖維已經很豐富,而澳洲CSIRO新研製超級大麥含量則有普通大麥的的2倍,抗性澱粉部分則高達4倍。

對此,CSIRO合作研發之日本平成大學輝明松井教授說明道,因一般水溶性纖維大多能被小腸或大腸前端部分所利用,往往後端大腸就變得較為缺乏營養,使後端部分被喜好蛋白質與脂肪的壞菌所盤據,其活躍壞菌所生產的吲哚與酚類近來也發現會經由腸道吸收而進入全身循環中。

超級大麥中所富含的抗性澱粉,則因為結構較為複雜,所以更加能夠順利抵達大腸,腸道中的比菲德氏菌等等的好菌,才有機會獲得養分,菌叢消化所產生短鏈脂肪酸使腸道維持弱酸性,愛好鹼性環境的壞菌便因而難以生存,藉以產生良性循環。

對腸道健康具有負面影響的還有日常生活壓力,許多人便會藉由攝取含益菌的優格等相關食品來補充,然而輝明松井教授認為,在補充好菌前,更重要的是需補充進「健康的腸道」環境中,猶如農人得要先養好一畝田,不然外在補充的種子再優質,其實也難以發揮效用。

輝明松井教授補充道,菌相的改變其實無法短期內就看見,因此至少需要4周的時間才會開始慢慢改善,食用初期可能視體質會有腹鳴、腹脹等反應,但2周內情形就可慢慢穩定,依據台灣衛福部的建議,每日攝取的膳食纖維量約是25~35克,而現代人的飲食習慣似乎絕大多數無法達到標準。

最近一次2004~2008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得出,台灣民眾平均一天膳食纖維攝取量男生大約13.7公克、女生則是14公克,相較於每日建議攝取量其實嚴重偏低,即使一天吃到5份蔬果,其實還是得靠全穀根莖作為補足,富含抗性澱粉或水溶性纖維的食材,除香蕉等水果類之外,還有馬鈴薯、地瓜、豌豆等,除去風行已久的燕麥片,含量更豐富且分布均勻的超級大麥將引起的風潮,似乎更加指日可待。

延伸閱讀
大麥好處你知道嗎?烘培食品健康再加分
除了釀酒還能入菜!健康美味兼具的大麥料理
日本糙米再進階 口感軟Q且助慢性病預防

參考資料
日経Gooday:注目の大麦に強力なニューフェー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