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糖尿病容易影響腸胃道功能,而腸胃道功能的異常又容易造成血糖調控出問題,因此若透過改變腸道菌種,或許可以終止這樣的惡性循環。

撰文=吳佳鴻(鴻馨診所院長、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臺灣肥胖醫學會肥胖專科醫師)

為什麼要特別談糖尿病呢?因為糖尿病的盛行率愈來愈高,臺灣如此,西方歐美國家也是,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的統計資料,臺灣糖尿病人口將近180萬,成人的盛行率約10%,也就是每10位成人,就有1位罹患糖尿病,比全球及亞太地區的平均盛行率還要高,不僅如此,糖尿病也有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我在門診時就遇過10幾歲的中學生,血糖已經出現異常;也有20幾歲的大學生不知道自己罹患糖尿病,血糖高到500~600百,出現糖尿病急症—酮酸中毒,直到頭痛、頭暈、腹痛極不舒服,被送到醫院急診,住進加護病房,才發現原來自己罹患糖尿病。

更嚴重的影響來自糖尿病帶來的併發症。若血糖沒有控制得當,將引發全身性不可逆的大小血管病變及神經病變,例如中風、心肌梗塞、慢性腎臟病、視網膜病變、周邊血液循環差、感覺異常、足部壞死、蜂窩性組織炎,甚至截肢。這些併發症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對健康及經濟造成沉重負擔,甚至威脅生命。衛福部統計顯示,平均每小時就有1人因為糖尿病而死亡!此外,許多民眾擔心自己腎臟功能不好、怕洗腎,而臺灣素有「洗腎王國」的稱號,但你或許不知道,據統計,這些洗腎患者發生的原因,第一名就是糖尿病,而每兩位新發生的洗腎病患,就有一位是受到糖尿病影響!由此可見,糖尿病對於我們健康影響多麼重大,並不是只有老人、成人要注意,年輕人、甚至是學童,都應該注意糖尿病。

第一型糖尿病屬於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常常在年輕時發病,主要是因為胰臟分泌胰島素的細胞受到體內免疫反應的破壞,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從人體及動物研究發現,在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病過程中,腸漏扮演了關鍵角色,不僅罹病患者身上有明顯的腸漏現象,研究還發現,在第一型糖尿病開始明顯表現出來並被確診之前,腸漏現象就已經發生、而且偵測得到了!

在針對罹患第一型糖尿病兒童的研究中發現,罹病兒童的腸道菌組成明顯與健康兒童不同。腸道菌叢生態的改變與不平衡,會影響腸道的屏蔽功能,導致腸漏,造成腸道的不健康,進一步導致體內的慢性發炎,發炎反應會影響負責分泌胰島素的胰臟,導致胰臟受損,血糖控制因而出現異常,形成一個發炎風暴,最後造成第一型糖尿病。

這也顯示了腸道健康及避免腸漏,在自體免疫疾病的控制與預防上的重要性。糖尿病患中,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畢竟是少數,有超過90%絕大多數現代人得到的糖尿病屬於第二型糖尿病。那麼,第二型糖尿病與腸漏之間彼此有什麼關聯呢?

提到第二型糖尿病,我們必須想到肥胖與代謝症候群,這些疾病看似獨立,但事實上他們幾乎就像兄弟一樣,不僅彼此密切相關,連致病的原因也很相像,只是出現的時間可能前後不同,就像是在同一個光譜上的各個階段,疾病嚴重程度不同、表現輕重不一罷了,本質上都很類似。

研究報告指出,糖尿病容易影響腸胃道功能,而腸胃道功能的異常又容易造成血糖調控出問題,可說兩者彼此互相影響。另外,倘若有腸漏,腸道內壞菌產生的有害物質就容易進入體內,引起一系列的發炎反應,這些發炎反應又容易導致胰島素的不敏感,引起代謝問題,包括血脂、血糖、血壓、發炎指數的異常,到了最終,就是糖尿病的到來。糖尿病本身也容易造成自律神經病變(autonomic neuropathy),而自律神經一旦出現病變,也會影響腸胃道的功能。這就是糖尿病與腸胃功能異常,彼此互相影響造成的惡性循環。

事實上,不只腸漏這個因素會影響代謝問題,腸道菌(gut microbiota)也是維持腸道健康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居住在我們體內的腸道菌數量高達百兆,它們的基因數量是人類的百倍之多。腸道菌更是近年來科學研究的顯學。許多研究發現,腸道菌叢的異常改變,跟腸道系統的免疫功能、體內胰島素阻抗性、肥胖、代謝症候群及糖尿病都有密切相關。例如胖子與瘦子、有糖尿病跟沒糖尿病患者之間,他們的腸道菌生態都不一樣。研究也指出,透過改變腸道菌種,有助於控制及預防代謝疾病和糖尿病。此外,腸道會分泌多種賀爾蒙,負責調節我們的血糖穩定、熱量平衡和食慾,一旦腸道賀爾蒙的作用出現異常,血糖控制與代謝當然也會跟著出問題。上述種種研究都告訴我們,維持腸道的健康,對於糖尿病及代謝疾病有多麼重要。

延伸閱讀:
糖尿病患新福音!?分離乳清蛋白有助穩定餐後血糖?
別吃太多糖!高血糖或許是造成阿茲海默症的兇手
糖尿病營養不只醣管理 5個原則讓你血糖沒煩惱

內容來源=《腸漏,發炎的關鍵》,由時報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