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食舖三講「火鍋料的秘密」邀請CAS台灣優良農產品協會副執行長洪美英,從挑選冷凍冷藏食品該具備的安全守則,來分享如何安心吃火鍋。
口述=CAS台灣優良農產品協會副執行長洪美英
撰文=陳韻竹
不論春夏秋冬,一年52周,我幾乎有50週,每週都要吃一次火鍋,因為家人很愛吃火鍋,我在選擇火鍋料時,會非常注意火鍋料食材的安全。
食用火鍋其實潛藏很多你想不到的食安風險,例如,是沾醬使用生食的蔥蒜,可能會有蔬菜農藥殘留或重金屬問題,或是有些人很喜歡把生雞蛋打進沾醬裡,而雞蛋的外殼如果沒有清洗乾淨,可能會有被沙門氏菌污染等疑慮。
而選購火鍋食材安全否與,其實和銷售通路地點有關。常見的銷售通路包括,菜市場、火鍋店、超市或量販店。不同購買通路,需要留意的問題不同,像是傳統菜市場無冷藏設備的豬肉攤,那樣環境下的溫度是細菌生長率最高的,因此就是潛藏的安全風險也高,如果你真的很習慣到傳統市場購買溫體豬肉,建議早上就去購買。
在傳統菜市場中也常見散裝的火鍋料攤販,這些食材也多半暴露在沒有冷藏設備的攤位上。同時散裝火鍋料幾乎沒有標示成分與有效日期,有些是原本是冷凍食品,解凍後直接放在攤位上販售。而且很多婆婆媽媽喜歡在買菜時,東挑西選,食材不但沒有冷藏保存,又被不停翻動,衛生安全實在堪慮,所以建議在傳統市場購買的火鍋料,買回家後,還是要先清洗再下鍋。
另一個接觸到火鍋料的銷售管道就屬超市與量販店。這些賣場開如果開放式臥櫃冰箱時,要留意商品是否會超過標示最大裝載線,因為這條線代表,線以下溫度會維持在設定低溫,但是如果超過,溫度較高,品質就容易出狀況。
此外,我在大賣場買東西時,還會觀察冷藏冷凍設備的溫度記錄表,如果記錄表看起來是一口氣簽了很多,表示溫度控管不仔細,冷凍食品、冷藏食品除了產品本身安全之外,保存環境的安全也是很重要的。
以魚漿為主成分的甜不辣,有時候甜不辣下鍋煮了之後會變大,理論上如果成分通通都是魚漿,蛋白質不太可能會越煮越大,仔細查詢會發現魚漿製品製作時候是需要有澱粉成份,是為了有凝結或成形效果,但是如果下鍋煮了放大很多倍的甜不辣,代表澱粉成份含量稍為有點多。
許多民眾對於冷凍火鍋料保存期限很長,認為是有防腐劑等添加物的疑慮,但事實上食品以-30至40度急速冷凍,正常冷凍食品是堅硬像是石頭一樣,才能在解凍之後又恢復與原本差不多的狀態,但買回家保存因為冰箱冷度那麼低,加上冰箱會開開關關,所以火鍋料買回家放在冷凍庫仍不宜擺放太久。
今年開始強制要求生鮮肉品需要標示的「重組肉」。重組肉的出現最早是為了供應飛機餐,將牛排體積變小。重組肉會
要求要標示,是因為肉塊之間使用黏著劑,大部分都是食用級添加物,如果擔心重組肉的安全性,記得食用時一定要完全煮熟,就能降低微生物污染問題,避免食物中毒。
最後,我要提醒肉片與海鮮一定要全熟再吃,當加入這些類別生食到鍋中之後,也要等到湯滾料熟了再繼續吃;加工類的火鍋料要選擇合理價格、適當保存且有成分標示的,冷凍食品類回家前再買不要離開低溫太久,回家後要盡快吃完;蔬菜、蔥花與香菜要洗乾淨,最好可以用熱水燙過,尤其是有機蔬菜一定要煮熟再吃,才能夠吃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