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美國星巴克CEO Laxman Narasimhan從上任到離職僅17個月,暗示星巴克面臨的問題可能超越了商業營運範疇,涉及更複雜的因素,除了營運問題外,市場可能的衰退或轉移,也是下一位CEO需要面對的挑戰。
最近餐飲業發生的一件大事,就是美國星巴克於2024年8月13日宣布,CEO Laxman Narasimhan將離職(編按:此人事命令於9月9日正式生效)。從Narasimhan在2023年3月上任到離職,僅僅只有17個月。部分媒體在報導星巴克業績低迷的原因時,前CEO Narasimhan容易成為媒體焦點,而新上任的CEO(前墨西哥料理Chipotle執行長Brian Niccol)則被寄予改善業績的厚望。
前CEO Narasimhan所承受的壓力,讓我想到一位日本企業大老所言,對一件事的問題評論容易,但找到解決之道卻很難,從三個不同的角度,來探討美國星巴克當前面臨的商業挑戰。
一、從「前領導人」角度怎麼看?
Narasimhan並非等閒之輩。他在麥肯錫的19年和百事可樂的7年資歷,證明了他的商業執行能力在全球勞動市場上具有相當高的水準。
他加入星巴克後,並未立即接任CEO,而是與創辦人Schultz及管理團隊密切合作,深入了解品牌、文化和重塑計劃。這表明,許多人,包括Schultz在內,都有機會評估他是否適合擔任CEO。最終,Narasimhan在2023年4月正式上任。
Narasimhan顯然意識到了星巴克的問題。早在2023年5月,他就提出要聚焦產品、提升速度,並重新檢視"飲料為主,食品為輔"的策略。星巴克在2023年初申請了多功能咖啡機專利,也顯示出公司在商業思維上還是有一定的敏銳度。
然而,儘管Narasimhan具備商業頭腦且提出了解決方案,他仍然下台了。這暗示星巴克面臨的問題可能超越了商業營運範疇,涉及更複雜的因素。
二、從「同業」角度怎麼看?
Narasimhan下台的另一個可能原因,或許與美國星巴克在 2024 年第一、二季的成長率減緩有關。雖然同期美國市場也有其他咖啡點心品牌成長,但我們可以參考Tim Hortons 的表現,這個在北美常見的咖啡烘焙品牌。
雖然兩個品牌不完全相同,但Tim Hortons的表現也能反映北美消費者的消費變化是否受到環境影響。Tim Hortons 2024年的成長率與2023年相比,成長幅度確實有所減緩。2024年第一季營業額成長率為8.1%,看似不錯,但2023年同期成長率高達 14.7%,成長率減少超過3分之1。到了 2024年第二季,成長率更降至5%,與2023年第二季的14% 相比,成長率減少超過一半。
從銷售類似產品的同業Tim Hortons的表現來看,除了星巴克被提及的客製化等待時間等內部問題,連Tim Hortons也出現衰退,外部市場環境可能開始出現消費冷卻的情況。因此,除了營運問題外,市場可能的衰退或轉移,也是下一位CEO需要面對的挑戰。
三、從「被詬病的客制化」的問題角度怎麼看?
雖然大家都明白客製化可能導致顧客等待時間增加,也讓店員工作流程變得複雜,但它仍有其不可取代的價值。客製化帶來的差異化體驗和儲值機制,讓星巴克難以輕易割捨。
尤其在疫情期間,客製化與非接觸式點餐的結合,堪稱完美。顧客透過手機App,享受多樣化的客製選項,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口味,這不僅提升了顧客體驗,也加深了他們對星巴克的忠誠度。疫情下的無接觸支付需求,更讓儲值成為顧客的首選,自動加值功能和卡內餘額更進一步鞏固了這種消費習慣。
從數據來看,客製化對星巴克的影響更是驚人。2022年8月,星巴克財報顯示,超過3分之2的顧客透過非櫃檯方式點餐,手機App等非接觸式點餐方式使用率極高。而北美地區,約有60%的飲料銷售是客製化的,顯示客製化已成為顧客難以割捨的習慣。
這些客製化消費所帶來的儲值金額更是可觀。2023年財報中,「儲值卡負債及當期遞延收益」科目高達17億美元,相當於超過500億台幣!這代表顧客預先支付了巨額款項,未來將持續在星巴克消費。若貿然減少客製化,勢必對這筆金額產生影響。因此,星巴克的CEO們才會如此謹慎地處理客製化議題,希望在不影響顧客體驗和營收的前提下,找到最佳解決方案。
儲值卡並非逼走CEO的關鍵 但確實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綜合上述情勢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假設:即使經理人具備解決問題能力和改革洞察力,但面對外部消費環境的冷卻訊號,要對主力獲利來源進行變革仍是相當困難的。因此,新任CEO不僅需要超越前任的能力,還需應對美國等經濟環境的挑戰,並減輕儲值卡在客製化訂單上的壓力。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飲料為主、食品為輔 或許是可努力的策略方向
那麼,有哪些大方向上的解決方案呢?前CEO Narasimhan 曾提出重新檢視「飲料為主,食品為輔」的策略,這或許是一個可行的方向。如今,許多新興咖啡店也開始主打第三空間,這已不再是星巴克的獨特賣點。既然美國星巴克擁有強大的儲值卡系統,或許可以考慮擴大食品雜貨的銷售。日本的Kaldi咖啡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他們將咖啡與周邊產品結合,創造了獨特的商業模式。憑藉星巴克的品牌影響力和眾多店鋪,應該有能力在這個領域取得不俗的成績。更重要的是,星巴克在產品開發上的規模優勢,是其他競爭對手難以匹敵的。
當然,成功不可能一步到位。嘗試各種改善方法和試錯,都是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如果只關注過去的錯誤,將無法解決問題。我們應該站在不同的出發點,尋找過去各項具有正面動能的政策,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延續和改革。相信只要每天不斷努力,星巴克一定會變得更好。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新菜親試50次才過關!金車二千金李家迪接手42歲伯朗 如何扛起轉型大旗?
▶星巴克為何大舉裝潢提升「高級感」?想解決的問題竟是員工出走?
▶星巴克股價2024年來跌逾21%、在中國還被瑞幸超車!華爾街:星巴克忽略真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