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要做好農產品產地的管理,還是要以溯源認證制度為主,分析鑑定方法為輔!其他先進國家推的是一個完整認證制度,並且給予標章識別,輔以一些分析鑑定方法進行驗證。台灣一直以來其實也不缺制度,光講到產品溯源,就有農產品履歷制度,台灣的農委會也已經推動產地標章,所以我們現在該學的是先進國家的典章制度,不是用恐懼、愚民式的方法來恐嚇大眾。

之前提到台灣茶的產地,當然也會擔心被進口產品假冒台灣茶。所以韋恩不談政治性的語言,也不針對單一國家,畢竟那對事情的改善沒有幫助。專業面談農產品/食品品質管理,重要的是建立整個品質系統(System)。

先進的管理系統如同現代TGAP、ISO、HACCP的精神,就是用溯源標章等制度管理,絕對不是用嘴砲。其實不只台灣世界各國都想對特定地理的農作物/食品進行保護,但是先進國家推的是一個完整認證制度,並且給予標章識別,輔以一些分析鑑定方法進行驗證。

歐盟「地理標章」:強調產品特色與產地間的地理連結關係!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比如說歐盟就有推行兩種地理標章:原產地命名保護(Protected Designations of Origin,簡稱 PDO)、 以及地理標示保護(Protected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簡稱 PGI)。PDO與PGI皆為地理性標章,強調產品特色與產地間的地理連結關係,其適用產品包括食用性農產品如肉品、水產品、乳製品、蔬果、蜂蜜等外,還包含食品如巧克力、麵包或棉花、樹脂等等。申請的程序包含自擬規格、地理描述、送件登記、稽核、審查、授予標籤等等流程,整體審查時間不會超過6個月。而之後每3年會再不定期進行1次以上的稽核。像知名的義大利帕瑪火腿,或是法國香檳都是獲得認證的知名產品。

台灣農產品履歷制度,可輔以產地鑑定來抽查把關

台灣一直以來其實也不缺制度,光講到產品溯源,就有農產品履歷制度,只要履歷做得好,產地自然就清清楚楚,現在還有推行QR code制度,也是希望消費者在購買的當場可以對資訊一目了然。如果還不滿意,台灣的農委會已經推動產地標章,已在國內獲准註冊之產地標章又可分為:產地證明標章有池上米、西螺濁水米、鹿谷凍頂烏龍茶、嘉義縣阿里山高山茶、文山包種茶、杉林溪茶、竹山甘藷、高雄岡山羊肉、澎湖優鮮水產及澎湖西衛手作麵線等;以及產地團體商標金門酒糟牛肉、苗栗三灣梨、桃園拉拉山水蜜桃、關廟鳳梨、鶴岡文旦、瑞穗天鶴茶及麻豆文旦等。

所以我們現在該學的是先進國家的典章制度,不是用恐懼、愚民式的方法來恐嚇大眾。 管理制度為主,然後輔以先進的產地鑑定科學分析方法來進行抽查、把關。有的人直覺就想說要靠分析來把關,其實那是有困難的。

檢驗是拿來把關和抽查,是系統的最後一道防線

其實早在2016年,當時的民進黨新科立委余宛如、吳焜裕就舉辦過「以食品鑑識保護台灣優良農地、農民與農產品」記者會。記者會中北埔茶農古武南表示 「北浦一年成茶僅500斤,但北浦參賽的東方美人茶,普遍摻有外地茶葉,若摻雜外地茶葉,價格就差很多。」民眾不太可能喝到「純北浦」美人茶。而當時立委與某檢驗公司就在記者會中信誓旦旦說「 可經由同位素測定技術,可辨農產品來源出處的地理位置與物種種源;未來將推動食品鑑識,以保護台灣農地、農民與農產品的價值」。 結果3年過去了,我們有了什麼? 執政黨還是擔心被洗產地,某些民眾也是繼續很擔心。台灣還是在原地踏步。韋恩不禁想問,北埔茶的現況有獲得改善嗎?

其實這問題在於,產地鑑定單靠檢驗方法為靠不住的。因為檢驗是拿來做把關、做抽查的,是系統的最後一道守門員,就像考試是拿來驗證學習效果的,不是天天考。就像檢驗可以件件驗、天天驗、隨時驗嗎?檢驗不但很花錢,而且也緩不濟急,因為事情多半已經發生了。就連記者會裡主辦人也自己說道「台灣核准的食品添加劑有7萬多項,若用檢驗才發現食安問題,就來不及了」。尤其市面產品無盡,檢驗單位與能量又有限,就算給你「10倍檢驗」,也不過是滄海一粟,抓不勝抓。

產地鑑別分析方法主要分6種,可聰明運用在事後抽查

產地鑑定發展出的原理與方法很多,問題最大的是沒有一個方法可以一口咬定,都只能做一定程度的參考,所以爭議也會不少。比如說上述記者會所提倡的同位素測定技術 ,韋恩查文獻別的國家運用同位素法的經驗,比如說以同位素法檢定咖啡產地的錯誤率,會達到5~7%。另一篇研究來分辨來自南美、歐洲、與澳洲牛肉的正確率,約在90%左右。所以可想而知,這樣的正確率會造成多少爭議,對市場秩序又會有多亂的影響呢?

韋恩整理文獻,認為目前發展出來做為產地鑑別的分析方法,依照理論與分析的對象,大概可以分為以下6種:

1、穩定同位素法: 以生物體內含有的氫、氧、碳、氮、鍶原子分析其同位素比例,比如說氫/氘,因為地理環境會造成產物內同位素比例不同,所以可以藉此判定產地的差異。
2、成分分析法: 以產物含有的化學成份,如胺基酸、微量礦物質等等,尋找各產地有哪些成分特殊形成一個圖譜,作為鑑別的依據。
3、官能品評法: 用人對農產品品評香氣、滋味,以進行鑑別。
4、電子鼻: 用設備(電子鼻) 農產品品評特殊的香味,以進行鑑別
5、微生物法: 分析農產品帶有特殊的微生物種類,以進行鑑別。
6、DNA法: 分辨農產品的品種

以目前世界各國的研究看來,只能說單一方法不夠靠譜,真的要做到深入鑑定,可能要交叉使用2個或3個以上的方法,這樣花下去的時間與經費可真不少,又怎麼有辦法廣泛使用呢?所以只能很聰明的拿這些方法在事後抽查,抽中再去核對資料,抓到就重罰,才能發揮分析檢驗最大的效果。

所以韋恩還是認為,要做好農產品產地的管理,還是要以溯源認證制度為主,分析鑑定方法為輔。總之看台灣是不是有心要面對問題,而去解決問題,否則MIT這塊招牌恐怕只是停留在台灣人民的心中,無法在國際上成為有信用的金字招牌。

【本文獲韋恩的食農生活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農產品產地鑑定CSI

延伸閱讀
農產品「洗產地」到底是什麼?讓專家告訴你真相
「台灣茶」與他們的「產地」
落實產地溯源、認證防偽的「嘉義幣」,預計2019年7月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