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1993年出生的李澄與1989年出生的蘇品瑞開設屬於台灣的Fine dining ,取名為「斑泊」,一個訴說台灣故事的Fine dining 餐廳。

對於fine dining一往情深的年輕人,終於開了自己的餐廳。

Fine dining該何去何從,是最近國際餐飲圈的熱門話題。自從 Noma開砲(撒手?)後,fine dining的商業模式、廚房文化、用餐體驗,似乎又來到一個典範轉移的當口。然而在這之前,有一整個世代被Noma和許許多多代表性餐廳涵養孕育,現正準備獨當一面。

其中二位,是台灣囝仔,李澄與蘇品瑞。

李澄(右一)與蘇品瑞(右二)和廚房團隊,恭喜成軍!(圖片來源:美食加TASTER提供)

開平餐飲李澄、蘇品瑞帶著不同經驗返鄉 攜手開創屬於台灣Fine dining

李澄,1993年生,開平餐飲學校畢業後,至美國CIA廚藝學校進修,曾在美國米其林三星大廚Corey Lee旗下「Benu」、「In Situ」,以及日本米其林二星「Fujiya 1935」歷練;另一位是蘇品瑞,1989年生,開平餐飲學校畢業後,至澳洲藍帶廚藝學院進修,曾在雪梨「三帽餐廳」、曾入選「世界50最佳餐廳」的「Quay」,以及英國米其林三星「The Fat Duck」、日本米其林三星「Hajime」等等名所修習。

履歷亮出來,就知實力有沒有。

新餐廳「斑泊」,位於台北大直「台北時代廣場/大直 CBD」,商辦內3層樓的空間。(圖片來源:美食加TASTER提供)

在一樓迎賓區為我們泡「台茶23號」的,就是李澄。(圖片來源:美食加TASTER提供)

一樓迎賓區。(圖片來源:美食加TASTER提供)

透過餐點、服務、環境 訴說台灣故事的fine dining餐廳

我卻也完全看得出來,他們的企圖走向。這間創業一號作「斑泊」,就是一間想要訴說台灣故事的fine dining餐廳,有如Eleven Madison Park之於紐約、Central之於秘魯。他們深諳 fine dining的語彙,將身體感官接觸到的一切細節,盡其所能安排妥當,空間、氛圍、器皿、服務、飲品、餐點,都感受得到用心,以及他們想要強調的「台灣」。

我知道他們豁出去了,目前為止畢生所學都在此。

他們卻正要進入一個新時代。

玄關之後還有機關。(圖片來源:美食加TASTER提供)

走上二樓,寬闊空間的其中一張餐桌。(圖片來源:美食加TASTER提供)

先說結論:斑泊的菜好吃。

李澄與蘇品瑞雖都學廚,卻一人主外,一人主內。蘇品瑞與其團隊是會做菜的,這天我們嚐到的料理,道道做工精細、烹調精準,火候的拿捏、調味的度量、食材與風味的排列組合,以及再上位一點的創作概念,全都成熟達標,只有菜與菜之間的起承轉合(那個flow啊),要再微調。

菜單設計就有哏—小時候玩的摺紙遊戲「東南西北」,八個立面分別是八道菜名,下酒、夕陽、近礁、港、遠山、聚,等等描繪台灣生活的單詞;攤平開來,則是日治時期《大臺北鳥瞰圖》。

菜單設計有趣!(圖片來源:美食加TASTER提供)

原來是小時候玩的「東南西北」呀!(圖片來源:美食加TASTER提供)

背面是日治時代的台北地圖。(圖片來源:美食加TASTER提供)

對食物重新定義 帶給食客新視野

開頭就頗有驚喜。「下酒」吃的「烤玉米」,是鬆軟的沙茶麵團裹入炒玉米泥,清晰的鹹香與濃甜點醒味蕾;「小魚花生」也好吃,是極脆極甜的丁香魚餅,搭載著鱈魚肝與現刨花生,小小一口爆出繁複油潤,十分可口。搭上無酒精pairing也好!將芒果、鳳梨、百香果調和卡宴辣椒、西班牙紅椒粉,打入氣泡後,再覆上芥末籽泡沫,竟是一杯鮮美刺激又曼妙的開胃飲,酸甜鹹辣平衡極佳,也很能呼應二道「下酒菜」。

我點了無酒精pairing,這是第一杯的「啤酒」,調和熱帶水果、辣椒與芥末籽,風味有驚喜!整體來說,飲品都做得好~(圖片來源:美食加TASTER提供)

「小魚花生」。(圖片來源:美食加TASTER提供)

「烤玉米」。(圖片來源:美食加TASTER提供)

漂亮的餐具架,是文心蘭造型,出自台灣金工品牌「爆炸毛頭與油炸朱利」。(圖片來源:美食加TASTER提供)

二道海鮮前菜,皆命名為「近礁」,以表現台灣沿海的風土與生活。我特別喜歡其中一道海鮮粥,是將蚵仔浸泡醬油後再風乾,棕亮飽滿地坐在芹菜胡椒凍之上,下方是鮮潤清美的蛤蜊粥,攪拌開來後,還有一絲絲辣油增香添味。這是海鮮粥的升級版,意思做到了— 芹菜與蒜酥的香氣,筍與蛤蜊的鮮味,蚵仔的嚼感,該當一碗貨真價實的海鮮粥,卻把每一項元素做得更細緻。我認為這是台灣人喜歡、外國人吃得懂的一品。

夕陽:野薑花、牛奶皮、透抽、海膽醬。(圖片來源:美食加TASTER提供)

近礁1:薑醋泡沫、牡蠣。(圖片來源:美食加TASTER提供)

近礁2:海鮮粥。(圖片來源:美食加TASTER提供)

海鮮粥有療癒功效。(圖片來源:美食加TASTER提供)

樹葡萄。(圖片來源:美食加TASTER提供)

其實是五香鴨肝醬。(圖片來源:美食加TASTER提供)

秋葉:紫包心菜、屏東黑豬。(圖片來源:美食加TASTER提供)

我還喜歡另一道海鮮:「港」。模擬漁港邊小船靠岸的景象,一葉葉「綠舟」是青江菜包裹干貝慕斯,一綹綹「油污」是海瓜子濃縮醬與花椒油,聳立岸邊的則是一塊烹調優異的虎斑魚,表皮薄脆帶焦香,肉身彈嫩有鮮味,不論蘸附海瓜子濃縮醬,或與干貝慕斯同食,都細緻悠揚。這道菜展現了精工與烹調實力。

港:虎斑魚,喜歡。(圖片來源:美食加TASTER提供)

青江菜包干貝慕斯,厚工。(圖片來源:美食加TASTER提供)

接下來進入選主菜刀的環節—不是法國的Perceval或Roland Lannier,而是台灣的士林與樹林。斑泊特別選用台灣職人工藝,向邱顯誠老師訂製的「士林刀」,以及位於樹林的「柴犬刀具」,散發不輸法國進口的氣勢與質感。

選用來自台灣的主菜刀 吃的台灣菜

我用士林刀切下了乾式熟成五天的美國牛小排,沒錯,不可免俗有牛排,雖然那是肉味與油脂香濃的一塊,卻是配菜讓人舌尖一新:一小碟如清粥小菜的青龍辣椒醬、醃萵筍、醃路蕎、醃香菇,用筷子夾到盤上,或鹹辣、或酸脆,讓牛排也不無聊。

不是法國進口的喔!士林刀與樹林柴犬刀。(圖片來源:美食加TASTER提供)

好看耶。(圖片來源:美食加TASTER提供)

牛小排。(圖片來源:美食加TASTER提供)

有趣的是配菜。(圖片來源:美食加TASTER提供)

牛排不是主菜 主菜是土鍋飯貼近台灣日常生活

牛排卻還不是主菜。真正的主菜,是有肉有菜有飯的family meal,由同桌人共享一鍋炊得恰好的臘肉土鍋飯,以及醉鵪鶉、花生豆腐、芥蘭心與孢子甘藍。這一桌豐盛,讓我想起曼谷的Bo.lan,那裡的用餐高潮也是甜點前的家庭合菜,泰國人就是這麼吃飯。我們台灣人吃飯,不也喜歡幾道小菜配白飯嗎?把主菜調整為合菜,我認為是斑泊最有意思的部分。

真正的主菜上桌了。(圖片來源:美食加TASTER提供)

臘肉香菇飯。(圖片來源:美食加TASTER提供)

還有醉鵪鶉、芥蘭心與孢子甘藍、花生豆腐。(圖片來源:美食加TASTER提供)

喜歡這樣的合菜形式。(圖片來源:美食加TASTER提供)

把單一主菜改成合菜,是很值得探索的方向。(圖片來源:美食加TASTER提供)

該說李澄與蘇品瑞對fine dining一往情深,還是義無反顧呢?

2012年,還在學校念書的他們,就開過名為「Blossom」的私廚,當時推出以「愛麗絲夢遊仙境」為主題的品嚐套餐,我吃過。

小孩開大車的嘗試,充滿熱情與理想。多年過去,他們沒有離開賽道,持續前進,然後,「斑泊」誕生。

熱情與理想,通過歲月的考驗。

接下來的問題是,他們想開什麼樣的餐廳?

什麼餐廳,是這個世代的人想去吃的?和上一個世代有什麼不同?

我認為人們想要的正在改變。而未來,該是由李澄與蘇品瑞這樣的生力軍去開創的。

地瓜起司蛋糕。(圖片來源:美食加TASTER提供)

有點眼熟…。(圖片來源:美食加TASTER提供)

檸檬蛋糕。(圖片來源:美食加TASTER提供)

其實是紅玉布丁。(圖片來源:美食加TASTER提供)

奢侈的空間運用就是,把一大塊樓板拿來做樓梯。(圖片來源:美食加TASTER提供)

很多留白。(圖片來源:美食加TASTER提供)

【本文獲美食加TASTER授權刊登,原文標題:Fine Dining 新世代生力軍「斑泊」訴說的台灣故事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以咖啡香襯托書香!重本咖啡以咖啡Fining Dining向日本咖啡之神関口一郎致敬
▶「栗林裏」以fine dining創作精神 打造全新概念甜點體驗
▶有了它料理就多了靈魂!台菜經典搵料這樣搭最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