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腸躁症」,是一種常見的腸道功能性障礙疾病,和其他腸胃症狀不同,罹患腸躁症的原因被認為並非生理引起,而比較偏向精神、心理層面的問題,故有些人緊張、壓力大時會莫名拉肚子,而目前尚未出現「藥物治療」根治的方法。

每當碰到重要會議、出差、考試,就會莫名其妙肚子痛或狂跑廁所,你也有這種困擾嗎?「大腸激躁症候群」又稱為「腸躁症」,是一種常見的腸道功能性障礙疾病,根據國內外統計數據顯示,腸躁症發生率約為10~20%,其中女性又比男性更容易為此所苦。

腸躁症的常見症狀

腸躁症的表現是什麼?很多人會覺得在遇到壓力事件時經常拉肚子,就是腸躁症。但除了腹瀉之外,還可能會反覆發生以下症狀:

一、腹痛、腸痙攣:通常會有下腹部疼痛或脹氣情形,隨著排便會緩解。

二、便祕:有一部分的人屬於「便祕型腸躁症」,一般是指每週排便次數少於3次。而且也會有腹痛隨排便後改善,或是解便後感覺排不乾淨的現象。

三、便秘和腹瀉混合或交替出現:患者可能有時腹瀉、有時便秘。

四、排便頻率改變:例如從原本一天1次,突然變成一天3次。

五、糞便容易帶有黏液。

六、其他非腸胃症狀:如疲倦、失眠、焦慮、憂鬱、心悸、頭暈、頭痛、呼吸急促、頻尿等。

和其他腸胃道疾病不同,罹患腸躁症的原因被認為並非生理引起,而比較偏向精神、心理層面的問題。因為有許多病人到醫院經抽血檢驗或內視鏡檢查,結果都是正常的。目前發現包括壓力、飲食、睡眠不足和腸道細菌變化等因素,都可能引發腸躁症。

腸躁症能檢測嗎?如何治療?

臨床上,醫師會先進行糞便檢查、乙狀結腸鏡、大腸鏡檢、下腸胃道X光攝影等來排除器質性病變的可能性。至於腸躁症的診斷,主要是依據2016年發表的羅馬四準則(Rome IV criteria)

一、症狀至少在6個月前開始。

二、在過去3個月發生反覆性的腹痛,平均每週至少發作一天,且合併有以下三~五點中至少2項症狀。

三、腹痛跟排便有關,亦即排便後會獲得紓解。

四、排便的次數改變

五、排便的型態改變(硬塊、稀軟便或水便)。

「能不能根治」是很多患者的必問題,答案是:目前還沒有能完全治癒腸躁症的方法,治療的目標主要是控制與緩解症狀。因此,在「藥物治療」上,醫師會根據病人症狀給予止瀉劑、軟便劑、益生菌或抗焦慮劑與抗憂鬱劑等幫助改善。假使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則通常會建議進行認知行為療法、肌肉鬆弛法、催眠療法、生物反饋療法等「非藥物治療」方式。

改變飲食習慣、生活型態 可獲得改善

雖然現在還沒有一種特定的治療方法能適用所有腸躁症患者,但有許多研究發現,在日常飲食和生活方式上做點改變也有效果。

一、採取「低FODMAP(低腹敏)飲食法」:FODMAP是指存在於食物或食品中容易發酵、產氣的碳水化合物,像是寡醣、雙醣、單醣及多元醇,可能會引發腸躁症相關症狀,比方蘋果、洋蔥、豆類、牛奶就被歸類在「高FODMAP食物」;雞蛋、肉類、藜麥、燕麥、番茄、葡萄、草莓等則屬於「低FODMAP飲食」,詳細怎麼吃、吃什麼,之後再跟大家介紹。

二、避開咖啡因、酒精和含糖飲料:文獻表明,這幾種飲食和腸躁症的發作具有關聯性。

三、補充益生菌:有研究發現,腸道菌叢不平衡可能是某些人患有腸躁症的原因。也有報告顯示,當受試者使用益生菌後,包含脹氣、腹痛、排便狀況都獲得了改善。不過,由於益生菌種類繁多,很難確切知道該服用多少或哪些菌種最有效,想嘗試的人可以自己體會、比較看看喔!

四、學習管理情緒:緊張、焦慮、累積過多壓力,都是誘發或惡化腸躁症的重要因子。忙碌之餘,別忘了找出自己的壓力來源與適合的紓壓方式,例如透過瑜伽、靜坐冥想或運動等來放鬆心情。
除此之外,盡可能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與三餐飲食,充足睡眠、不熬夜,都有助減少身體負擔、調整腸胃機能。

觀察生活型態 找出腸躁原因!

由於腸躁症無法透過腸胃鏡檢測觀察到,所以臨床上我會去詢問傾聽患者的日常生活型態,看看是否是因為情緒、壓力而引發腸躁症,比方說周休2日的上班族是否經常星期六好好的都沒事,但一到了星期天又開始不舒服;或是從事休閒活動或旅遊時沒有症狀,等收假要上班時又出現了。這是因為腸–腦相互影響,腸胃道的蠕動也和交感、副交感神經失衡有關。改善症狀除了上述提到的方式之外,也有發現到一些患者只要多攝取膳食纖維、增加整體蔬菜量,通常就會有不錯的效果。

【本文獲李婉萍營養師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什麼是「腸躁症」會好嗎?症狀、治療和改善一次解析,歡迎追蹤李婉萍營養師臉書粉絲團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延伸閱讀
疫情間的飲食均衡格外重要!掌握3大蔬果挑選撇步保衛腸道健康
90%幸福感來自腸道?追求小確幸從好菌飲食開始
腸躁症讓你「腸」常出問題?試試看「低FODMAP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