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在瞬息萬變的消費趨勢下,中小規模餐飲若需擴大經營,則需趁舊品牌還可獲利時,挪用部分資源去發展新品牌,拓展新市場,以建立靈活事業體。

為何不少餐飲服務業跟多年前比,在建立新品牌的態度都變得更積極?無論是以套餐為主,餃子為主,合菜為主的餐飲公司,在這幾年紛紛導入了多樣不同業種的新品牌。例如王品,到2022年4月爲止在台灣有22個品牌,而其中有50%的11個品牌都是在2018年之後所設立的。

在前公司曾經跟外籍同事討論過一段有關新品牌的存在意義。為何那時會做這些討論?因為新品牌在初期比較難獲利,所以就會有是不是要把既有品牌先做好,既有品牌也許還有成長空間,是不是要在既有品牌再努力一下等論述。

整理了一下當時在討論時出現的論點,提供在面臨要「集中經營資源」?或是「經營資源多角化?」抉擇的各位參考。

趁舊品牌能獲利時,將部份資源投入至新品牌

對啊?做好好的為什麼要做新事業?其實任何事業都會遇到調整、成長、成熟、衰退等4個週期。所以舊事業到一個階段,都有機會進入到衰退的週期。

但也不要擔心,進到衰退期,透過品牌定位的調整後,還是可以有機會再進入全新的事業週期。但並不是每一個進入衰退期的事業都有機會再開創出新的週期,就這樣消失在市場的知名品牌也是存在的。

所以要趁舊品牌還可以生出滾滾現金流的時候,挪用部分資源去發展新品牌,避免舊品牌遇到巨大衝擊,類似像現在疫情整個改變了原有的消費行為,要再去發展新品牌時限制可就更多了。

單一品牌並非無法成功,關鍵是市場大小

確實只靠單一品牌創天下的成功案例也不少,像是麥當勞,星巴克等,一個品牌就可以創出百億帝國。但這個也是需要某些條件的搭配下,單一品牌路線成功的成功比率才會高,而其中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市場腹地要大,像麥當勞或星巴克等,因為母國的市場夠大,可以讓他們靠單一市場的衆多人口數中,累積相當的資本能量,再擴展到其他海外市場。

所以要是你所處的市場腹地不夠大,不做多品牌策略,是很難做出規模綜效的。那市場要怎樣才算大?這個很難說,但要如何才可以說這個市場不小?

個人覺得,人口要是有大於5千萬人的門檻,要做什麼大規模的資本支出,是要是方向正確,是比較不用擔心規模以及回收的限制。

隨著消費生態改變,分散資本風險建立靈活體質才能生存

EC市場那麼紅,是否要固守實體店鋪版圖?等風向更清晰之後再擴展會比較好嗎?其實要是EC,外送等開始在侵蝕你的實體營業額的話,那你可能更需要做新品牌。

爲什麽?理由很簡單,在現在的消費氛圍下,有很高的機會,實體店10%以上的顧客會流到其他原本不在你原本區域,但現在透過EC或是外送進入你地盤的新競爭對手。顧客會會流失的理由是什麽?其實不是你不好,只是顧客的消費習慣改變了。

當消費習慣改變的時候,要再去請這些顧客再回鍋,除非競爭對手的新服務出現狀況,要不然單靠原本店鋪的努力,是要花很大能量才能再換回來,並且請回來後,還是會有再流失的風險。

挑戰市場潮流成本太高,還是先把部分現有經營資源分配到新品牌,分散資本風險,盡量最大化事業群的可調整幅度,建立靈活的體質。這個時代,環境的變化要快也會很快,最少要有適合的車子搭,要不然等大家都出發,要再追上就來不及了。

「沒有獲利」是發展新事業阻力,從少數品項找出獲利之道

「不是要反對這個新事業,只是覺得...」這樣的言論是否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在新品牌的發展途中,在組織內部要聽到類似建議的機率是不低的。在大部分狀況下,建議出發點都是善意的,但為何會讓他們有這種想法?

最直接的原因應該就是新事業沒有獲利,有趣的是,只要開始賺錢,風向也有可能會大反轉,變成「為何規模擴張的速度怎麼沒快一點?」所以獲利是減少新品牌前進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那要如何減少這類結果論出現呢?

當然一開始就獲利就是最理想的,但這並不容易。比較務實的做法就是不要擴充太快,初期控制虧損,在小幅虧損中,從部分分類品項中找出獲利方程式,先將這個分類做到獲利之後,累積組織內部的信心,再擴大到其他分類,是減少內部阻力可參考的一個方向。

不只費用,新品牌更該注意管理、修正機制

品牌變多,管理費用當然也會隨之增加,但管理費用應該不太會變成壓住駱駝的稻草,理由是什麽?除非初期沒掌握好擴充不要急的原則,要不然大部份的管理費用應該都會是有限度的固定費用,不至於大幅影響既有品牌的收益。

但也不是說管理費用可控制,就這樣新品牌越開越多。新品牌在初期最該注意的應該不只是費用,而是管理以及修正的機制。

隨著品牌業種,品牌業態的不同,品牌經理人的視野要是侷限在小格局,將會很難客觀的跳脫出既有模式,做出更破天荒的路線修正。

隨時監控經理人策略,守門人是新品牌開花結果的關鍵

而在這個時候,要是品牌的上層,沒有有類似守門人機制的管理總部,去監控各個品牌經理人的策略,守門人除了發問之外,更進階的還要適時的給經理人ToDo的建議,沒有這個管理總部機制,將很難live管控新事業的動向。

雖然要花不少心血以及時間,新品牌才能真正的在市場落地生根,但當這些投資某天在市場開花結果,除了能為企業帶來獲利外,這應該也算另類的社會貢獻。像最近因爲疫情,本來以爲在家的選擇不多,但還好有這些新品牌進入市場,讓居家生活也可以跟不同元素的餐點結合,讓生活更多元與便利。

【本文獲商社男的外食迷宮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事業要集中還是多角化? 餐飲服務新品牌的相關論點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延伸閱讀
生意超好卻面臨關店危機!台灣傳統小吃老店接班人從缺、無人接棒的困境如何解?
明明沒從烏克蘭、俄羅斯進口穀物卻還是面臨漲價?原來全球穀物交易市場是這樣運作的
低消1杯飲料是怎麼訂的?從「開瓶費」來看價格設定的背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