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在茶道的世界裡,泡茶被視為永恆的啟蒙課題。揭開茶的神秘面紗,探索香氣與滋味的奧妙,不僅是一場視覺、味覺的饗宴,更是對品味、審美、思想的深刻追求。「車輪式泡茶」練習法,如一場快速而有效的茶道啟蒙之旅,練就穩定高標準的泡茶技藝,成為茶者心中的必修課。

撰文=蔡榮章(茶道思想研究所所長)

茶道永遠的第一課:如何泡好一壺茶

把茶泡好是茶道追求必經的途徑,如果連茶都泡不出應有的香氣與滋味,就別談什麼品嘗、審美、思想了。所以在學校或其他傳授茶學的單位,「如何泡好1壺茶」都是列為第一優先考慮的課程。

泡茶課程包括基礎知識與沖泡技藝,前者如茶的製作、茶類識別、茶具材質與功能、品鑑要領,後者如水質、水溫、茶水比例、茶況、方式、手法、美感、風格。然而練習是最終呈現效果的關鍵,練習可以自行為之,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當然較易見效。但是如何讓茶湯穩定在高標準的狀況之下,且穩定度在100分之80以上,也就是不論何種茶,10次泡下來總有8次以上合格,這就必須設計一種「泡茶磨練」的方法。依筆者經驗,以下這種被稱為「車輪式泡茶」的練習法最為快速有效。

最快速的泡茶練習法:車輪式泡茶練習法

5、6個人一組在一張泡茶桌上泡茶,先由第一位茶友坐上泡茶位置,置茶,泡第一道茶。置完茶後,傳遞茶壺請各位茶友審看置茶量與茶況,並打開水壺蓋顯示水溫,要求大家判斷第一道應浸泡的時間,並將之記錄在紙上。每組配備1位老師,這時老師詢問主泡者擬浸泡多少時間。老師如果認為適當,就示意依此時間沖泡,否則提出一個時間,主泡者就依老師的意見沖泡。

茶湯倒出後,每位茶友判斷一下是否屬於適當的濃度,如果是適當的,那這個浸泡時間就是標準時間;如果不是,老師就做個修正,提出應該的標準時間。大家把最後確定的標準時間寫在紙上,並算出自己原先判斷的誤差秒數。

接著第二位茶友上臺沖泡第二道,也是先傳遞茶壺,請大家審看第一泡以後的茶況,並顯示自己擬沖茶的水溫。大家依舊把自己研判的浸泡時間寫在紙上,老師詢問主泡者擬浸泡的時間,老師肯定或修訂浸泡時間。出湯後,大家依舊判斷茶湯的濃度,將應該的標準時間記錄在紙上,並算出自己的誤差值。

接著第三位茶友沖泡第三道茶,第四位茶友沖泡第四道茶,第五位茶友沖泡第五道茶並去渣清理茶具,清盅後奉一杯白開水請大家品飲。5道茶後,每人結算自己的總誤差值,誤差值愈小即表示自己的判斷更接近於標準。

每次練習最少兩壺茶,第二壺泡第二種茶。由第二位茶友置茶與沖泡第一道,接續在剛才泡最後一道茶的茶友沖泡第二道,依此類推地排列第二壺茶的各道沖泡者。若輪泡時遇到該壺茶的第一道置茶者,則跳過他。這種排序方式可以讓每位茶友練習到置茶、去渣與沖泡不同的道次。每壺的泡飲練習都是判斷浸泡時間、決定浸泡時間、確定標準時間、記錄與結算誤差值。

練習的初期,指導老師可以對影響浸泡時間的各種茶況與其他非茶因素多加說明。練習的尾聲則是測驗,訂出多少的誤差值是及格的分數,多少以下是特優。老師每次標準時間的修正值也可以看出老師的穩定度。

泡茶技能培訓重視秒數判斷 其餘細節也須謹慎操作

車輪式泡茶練習法實施的最大障礙,是將浸泡時間從直覺的判斷轉換成計時器的秒數,但這個時間觀念的建立在泡茶技能培訓上是很重要的。每種茶可以換一種不同材質與容量的壺具,訓練大家對茶水比例的判斷。老師對每次置茶量不必特意指導與調整,不太適當的置茶量也會造成許多磨練的機會。至於每人注水滿壺的程度、注水的速度、浸泡時間的起始與結束點、茶湯倒乾的標準都要事先說明清楚,這樣對浸泡時間的判斷才有意義。此泡茶練習法的成績統計僅偏重於浸泡時間的誤差,但在練習時大家還是要關心水溫、壺質、茶量等對茶湯品質的影響。

內容來源=《茶之心法》,臺灣商務。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不能用微波爐加熱開水泡茶?英國人為什麼這麼堅持?
台灣最精緻的茶博物館!遊山茶訪茶文化館讓你1小時內了解台茶精髓
世界最早的拉花,拉的不是咖啡而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