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購買海鮮時,建議可以用外觀檢視海鮮品質好壞、確認產品標示的資訊是否完整、確認廠商的信譽是否優良,用多重的指標判斷海鮮的好壞,更能安心購買、安心享用!
撰文=食力企劃
你吃的海鮮,新鮮安全嗎?台灣的海鮮消費量在全球排名位居前位,卻因為溯源困難、法規與管理不周全,讓不肖混充的狀況時有所聞,導致海鮮隱藏著品質與食安問題,而進口海鮮因來源追溯不易、運輸過程長,挑選優質產品更為困難!本文特別邀請海洋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孫寶年博士、台灣最大冷凍水產品進口商元家企業執行長顏志杰,教導民眾挑選進口海鮮產品的訣竅!
進口海鮮怎麼挑?驗證是把關基本,「看清楚」也很重要!
進口海鮮常有的品質安全問題,包含新鮮度不佳、標示不實、包冰太多的混充亂象、儲存與運輸管理不當、重金屬殘留、生菌數等微生物相關品質標準超過限量、食品添加物過量或違法使用⋯⋯等等,該如何避開風險,挑選新鮮、安心的進口海鮮呢?
孫寶年表示,進口海鮮多半是冷凍品或冷藏狀態,因此挑選時可從顏色、肉質、氣味來判斷,新鮮的海鮮會有自然的顏色與光澤,從肌肉結締組織可以看得出清晰、緊密的肌節,不新鮮的海鮮肌節紋理會較為模糊不清晰,即便是冷凍肉也能看出差異。另外,海鮮產品擁有HACCP、ISO22000等食品安全管理系統等相關驗證,表示加工程序符合驗證規範的標準,但是海鮮在儲藏與運輸時的溫度控制,會直接影響到海鮮的新鮮度與解凍後的品質,因此挑選海鮮時,仍可以外觀檢查確認新鮮度的參考。
海鮮的新鮮度,可藉由觀察海鮮的顏色與光澤、肌節紋理的清晰程度來判斷
顏志杰則表示,擁有食品安全驗證、國際水產品相關驗證,是業者有無建立品保系統的參考依據,而從自主檢驗、追蹤追溯是否落實,也能了解業者對於自家產品的把關嚴謹度,這些指標在挑選海鮮時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避免上當!包冰太多偷重量,睜大雙眼看仔細
冷凍海鮮常有包冰量太高、退冰後實重不足的問題,孫寶年建議,購買時先檢查產品外觀,可避免購買到包冰太多的產品。顏志杰則指出,大多數業者僅標示含冰塊重量的「毛重」而非實際肉重,消費者可挑選產品標示使用不含冰塊重量的「淨重」,或有標示「包冰率」的海鮮產品。
海鮮以-18℃冷凍過後,浸漬於0-2℃的水中5秒左右,海鮮的表面會形成一層薄薄的冰衣,這個動作即稱之為「包冰」。而「包冰率」即是指冰衣的重量與海鮮的重量比,一般會用百分比來表示,同樣的包冰動作反覆浸漬,就可以將冰衣加厚,包冰率也就會隨之提升。
孫寶年提醒,挑選海鮮時,除了用顏色、外觀狀態來判定外,也可從原料產地、或以較優質的業者品牌作為挑選依據。另外,食藥署會對進口海鮮產品進行邊境查驗,若發現不合格的產品會公告在食藥署的網頁上,消費者也可作為品牌、業者選擇依據。因海鮮容易腐敗,販售現場的溫度控制是否保持足夠的低溫,也可多留意觀察。
海鮮的標示清楚正確,展現業者的誠信與自我管理
顏志杰解析幾種台灣海鮮業界常見的亂象:標示不實、虛報產品數量逃稅、產地來源不明,過期品改標等。他說,海鮮品質其實與業者的誠信、自我管理要求息息相關,而這些細節從產品標示就能看出端倪。
元家企業執行長顏志杰認為,「食」是一種良心事業,業者有責任與義務將產品資訊清楚公開給消費者了解
「把日期標對、把品名標對,這是一個再基本不過的事情。」顏志杰說,捕撈的冷凍海鮮可能在捕撈一年以後才進行分切,就食品安全的角度來看,保存期限應以捕撈日計算才是正確的方式,但大多數業者會以分切生產日當作保存期限的計算起始日,以延長標示效期。
因此,業者是否能以捕撈日作為有效期限的計算起始,不因分切加工而延長海鮮產品效期,即反映出業者對於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是否大過於賺取利益。然而也正因為會影響獲利,這種作法是隱形的美德,目前在市場上,僅有元家企業與少數業者願意採取此方式,並且從產地到生產流程每個環節都符合法規標準,甚至是比法規更嚴格。
海鮮產品標示越完整清楚,越能作為品質的判斷依據。而海鮮產品上若有MSC/ASC永續認證標示,則表示產品符合環境永續生產標準,是對地球資源永續負責任的產品
因此,建議消費者在挑選進口海鮮時,除了需要檢視產品外觀,作為判斷新鮮度的基準門檻之外,再來需仔細閱讀標示內容,優先挑選產地、捕撈日、淨重或包冰率等資訊有完整標示的商品,能避免購買到重量不實、品質不佳的產品。另外,挑選信譽良好的業者、從政府公開資訊中查詢不合格產品的紀錄交叉比對、確認販售環境的溫度控制等,都能夠作為挑選海鮮產品的輔助,確保所購買的海鮮是新鮮、安心的產品。
【本文由元家企業專案委託製作】
延伸閱讀
▶【重量標示不明】買水產好像買冰磚?「包冰率」未標明惹爭議
▶海鮮混充不只是欺騙消費者而已!魚種分不清還可能有食安漏洞
▶【管理權未落實】為什麼海鮮標示那麼亂?竄改保存期限、海域不明都是灰色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