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台灣協作暨共享經濟協會秘書長周元韻認為,數位科技能幫助減少食物浪費的切點在於「食物再分配、再分享及再利用」,可以利用社群網路的分享資訊來加速物資捐贈與剩食分享。

撰文=編輯部

你是否知道,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簡稱FAO)統計,全世界每年約有13億噸食物在整個食品供應鏈中被丟棄或浪費,佔糧食供應給消費者數量的3分之1,全球出現嚴重糧食失衡的狀態,這些被浪費的量足夠解決30億人的飢餓問題。而現今已是網路世代,許多事情都能透過數位科技來解決,社會創新國會沙龍於2018年10月5日召開「減少食物浪費:數位科技工具來幫忙」座談會,廣邀業界與公部門分享交流,探討台灣如何借鏡國際範例,以及思考如何利用大數據系統或數位科技工具來解決剩食問題。

台灣剩食量大 可借鏡國外立法

台灣協作暨共享經濟協會秘書長周元韻分享,現在正在發展中的餐飲外送服務,全球產業規模已高達新台幣3.3兆!此服務不只方便消費者點餐,還能幫助餐飲業者減少剩食。因為一般來說,客群選擇餐廳用餐不太會選擇超過直徑範圍超過1 公里的餐廳,餐廳原本的服務客群有限,每天備餐的餐點若賣不出去,也會成為剩食,因此餐飲外送服務幫忙擴大客群,也等於減少剩食量的產生。


立法委員余宛如表示,食物的浪費會牽扯到能源議題,例如,想減肥的人點了一客牛排卻沒吃完,剩下的肉排可是經過農業、畜牧業、加工食品業等的製造處理,這樣的食物浪費也形成了能源浪費。而糧食上的議題,也攸關政府目前所關注的糧食正義,糧食正義並非探討為何生產不足而使得城鄉之間差距過大,而是討論糧食分配不均的問題。

余宛如也提出環保署的統計數據,台灣在20173月到20184月所產生的剩食約有將近6603公噸,其中最為浪費的前三大類別為蔬菜類、水果類及肉品類;而在生鮮食材的部分,約有30%被當作廚餘併入到一般垃圾的焚化處理。聯合國、美國以及歐盟都預計在2030年達到減少30%的剩食產量,法國在2016年就明定法規,要求大型超市要捐出未能賣出的商品,而義大利也於2016年通過法案,鼓勵超商主動捐贈食物,並簡化捐贈程序以及低扣加值稅,如此便能讓剩食的食物生命得以再延續。

數位科技重新分配飲食 減少食物浪費

周元韻也分享數位科技如何幫助解決剩食問題,周元韻認為,數位科技能幫助減少食物浪費的切點在於「食物再分配、再分享及再利用」,可以利用社群網路的分享資訊來加速物資捐贈與剩食分享;此外,許多組織也可利用大數據的資料庫來分析哪些地區較多剩食產出、何種食物容易被浪費等層面。

飲食教育跟食農教育都重要 注重正確觀念建立

環保署也表示,首先要做的就是預防食物被浪費,因此要進行飲食教育與食農教育,讓大家知道食物從耕作到進食,每個環節都很重要;除此之外,也要幫助小農作食品加工,以防耕作物產收過剩而滯銷。食安問題也很重要,很多民眾對於捐贈剩食的觀念有誤,常常把已過期或已拆封的產品捐贈出去,所以在教育推廣上面,必須要給民眾正確而普遍性的認知,同時也要推廣到學校教育中以及企業的教育訓練。

物資捐贈要能有效 食物銀行延續食物生命

會中也提及食物銀行的重要性,台灣有設立不少的食物銀行,全國性的包括全民食物銀行、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安德烈食物銀行、1919食物銀行等,而地區性的世界銀行則有台北市的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以及台中市政府的愛心食物捐贈機構體系等等。全民食物銀行秘書長劉露霞說明物資捐贈必須要能及時有效才能達到效果,一般來說食物銀行的做法便是以各界捐贈的物資再轉送為主,這些捐贈物資須符合有效期限1個月以上,包裝完整並附有成分標示,也可常溫保存之。

劉露霞也呼籲民眾重視糧食問題,「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已經廣為人知,許多人當天會響應關燈一小時的運動,但是卻鮮少有人注意到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並因此更加珍惜食物」。

目前台灣糧食自給率只剩下31%,每年卻有這麼多的食物浪費,難道我們不該好好思考如何解決剩食問題嗎?

審稿編輯:林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