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原名為「臺灣總督府殖產局附屬製茶試驗場」,建立於1903年5月27日,其任務除了改良、培育優良茶樹品種之外,還包含茶園栽培與管理、病蟲害防治、製茶機械研究與茶葉安全檢驗等。
撰文=黃宜稜
隸屬於行政院農委會的茶業改良場,原名為「臺灣總督府殖產局附屬製茶試驗場」,建立於1903年5月27日的桃仔園廳(今桃園市楊梅區埔心),對台灣茶業的發展歷程有著相當大貢獻。
在清朝後期,茶葉是台灣最大的生產與出口商品,主要種植於北部的丘陵區,讓當時以南部為首的商業重心逐漸北移,對於台灣的區域發展有著長遠影響。到了日治時期,歷經多年的試驗後推出四大茶種,包含青心烏龍、青心大冇、大葉烏龍、硬枝紅心等,逐漸開始擴大種植面積,並成立「臺灣總督府殖產局附屬製茶試驗場」進行紅茶試製,在1906年開始生產紅茶。
到了1968年製茶試驗場正式改名為「臺灣省茶業改良場」,負責台灣茶葉的研究與輔導事宜,並成立文山、魚池、台東三個分場以及南投鹿谷的凍頂工作站。爾後在1999年7月1日交由中央接管,改名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為台灣唯一的茶業輔導專業機構,其任務除了改良、培育優良茶樹品種之外,還包含茶園栽培與管理、病蟲害防治、製茶機械研究與茶葉安全檢驗等。
茶業改良場為慶祝建場 113 周年暨魚池分場 80 周年,將於2016年5月28日早上9點在魚池分場展開「巡茶訪潭」的活動,活動內容有台灣特色茶之茶席體驗、小小泡茶師演示、坡地水土保持解說以及農特產品展售,還有互動遊戲與抽獎並提供茶點試吃。活動當日魚池分場也開放部分建築物參觀,期盼能讓民眾對於台灣茶葉百年來的發展與變遷有更深的了解,能茶葉產製的技術能代代相傳。
以往台灣生產的茶葉以外銷為主,在許多國家都形成獨特的「台灣茶文化」。但近年來台灣的飲茶風氣興盛,坊間出現了大量的連鎖飲料店,帶動台灣茶葉的國內貿易,茶園分佈逐漸由北部轉至中南部的丘陵,並吸引年輕人返鄉種植茶葉的人潮。因此茶業改良場在28日的活動也將安排「百大青農」參加,與大家一起體驗「就是愛喝臺灣高優質特色茶」。